摘要:抗美援朝期间,英勇的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场上开辟了著名的“米格走廊”,与此同时,1951年4月17日,中央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我国的航空工业开始启航,截止到1960年,我国共新建51个大型航空项目。三线建设期间,在西南、西北的大后方,我国又布局了大
抗美援朝期间,英勇的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场上开辟了著名的“米格走廊”,与此同时,1951年4月17日,中央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我国的航空工业开始启航,截止到1960年,我国共新建51个大型航空项目。三线建设期间,在西南、西北的大后方,我国又布局了大批航空工业工厂,三线建设加速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国营红原锻铸厂就是其中的一员。
1965年5月,三机部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决定将西安红旗机械厂(430)的部分职工分迁到关中一带,成立一个服务于航空系统的专业化锻造和精密铸造工厂(航空锻铸厂),为三机部所属各厂提供配套支持。
1965年6月,三机部组织几个选址小组,在陕西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分别在宝鸡、渭南、耀县、三原进行全面的勘测采点,经过对几处重点区域的科学评估,最终定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嵯峨镇张岳村,取厂名国营红原锻铸厂,军工代号148。
1965年夏,国营红原锻铸厂破土动工,厂区建在一条狭长的土塬间,当时厂区周围还十分的荒凉,时常有野狼出没,因此当地人也将这一带叫“狼沟”。
建设期间,条件异常艰苦,建设者们住在窑洞、简易帐篷,后来当地政府动员当地的石匠、木匠、铁匠、泥瓦匠、民兵配合红原厂建设暂设工程,一部分人住进了干打垒。厂区距离县城约13公里,建厂之初只有一条毛道,因此红原厂的三通一平作业异常艰难。为了修通厂区通往外界唯一的公路,1965年8月31日,红原厂职工、当地的社员、民兵1200余人,动用200多辆架子车,建设在们分为若干个工段,进行分段施工,为了节省时间,很多建设者们就在工地附近搭工棚,天刚蒙蒙亮就进行施工作业,他们利用铁锹、十字镐、扁担、架子车用时114天,修通了厂区公路,为后续运输生产、生活物资、机械设备奠定了必要条件。
红原厂在架设高压线过程中恰逢冬季,三原县的冬天还是挺冷的,12月份最低温度达零下10多度,形成20-30公分的冻土层,挖电杆基础坑很艰难,如果早上挖坑,一搞头下去就是一个白点,所以电杆基础坑一般都选择中午挖,建设者们克服种种困难,用了17天时间,完成11公里的高压线电杆基础坑、立杆、拉线的作业。至此,红原厂的三通一平工程、临时工程全部结束,共历时五个月时间。
1966年2月,国营红原锻铸厂的基础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当时所有的设备和仪器都是从西安等地调剂,先运到28公里外的火车站,然后再用汽车运到厂里。然而在运输精压机、锻锤底座等部件的时候红原运输科遇到了难题,这些庞然大物达100多吨,凭借现有的设备根本运不了。无奈之下红原厂请求省里帮忙,然而西北地区最大的平板车也拉不了这些重型设备,眼看着工期临近,厂里领导和运输科的通知急的团团转,最后运输科决定用最原始的办法,采取滚木拖拽的方式。就这样一边铺设枕木,后面用撬棍撬,前面用绳子拉,不知道撬弯了多少撬棍,拉断了多少绳子,枕木用烂的多少,职工手上磨破了多少泡,为了运输这些庞然大物,运输科的同志整整用了八个月时间。
在建设者们的努力下,锻造车间、铸造车间、工具车间、几个大型成品、材料仓库建成,设备有条不紊的安装完成。红原厂最初为三机部在西北地区的各大厂生产锻、铸毛坯件,由于生产工艺好,得到三机部和各个兄弟单位的一致好评。
国营红原锻铸厂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职工们每天听着广播上下班,到了八十年代,职工们大多骑自行车上下班,厂区大门外非常壮观,自行车大军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红原厂不远处有条河,名为清河,河水清澈,夏天职工和厂子弟们喜欢在这里游泳纳凉,这条小河承载了多少红原人美好的回忆。红原厂和所有三线军工厂一样,有自己完善的生活配套区,建有家属楼、食堂、幼儿园、职工医院、子弟学校、技工学校,红原技工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红原厂子弟,也有一部分地方子弟,学员毕业后基本都能分配到后基本都能分配到厂里,因此红原技校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香饽饽。
1980年,国际形势缓和,三线建设结束,我国进入全面的改革开放,红原厂开始不断与国际顶级公司合作交流。1984年10月,为了加速148厂产品的更新换代,航空工业部科技局决定在148厂安装63TM对击锤,1987年8月实现批量生产。1989年提出“保军、转民、正出口”的发展思路,开拓出口业务。这期间为美国波音公司生产锻件,如710mm钛合金叶片等产品。
红原厂经过数十年的耕耘,已经成为中航重要的骨干工厂,为多种型号飞机、航天器材、船舶研制金万众模锻件等产品,2007年6月29日,改制成立陕西宏远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一代代红原人走过艰苦创业的艰辛,历经涅槃重生发展至今,148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的飞跃与辉煌。
来源:寰球亚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