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突围与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4 10:10 4

摘要:本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为核心对象,针对其“品牌定位同质化、产业链分工模糊、配套体系薄弱、国际化能力不足”四大核心困境,结合蘭帝茗轩红酒的实践样本,探索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与案例分析法,系统梳理产区200余家酒庄的发展现状,揭

摘要

本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为核心对象,针对其“品牌定位同质化、产业链分工模糊、配套体系薄弱、国际化能力不足”四大核心困境,结合蘭帝茗轩红酒的实践样本,探索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与案例分析法,系统梳理产区200余家酒庄的发展现状,揭示“上下游通吃”引发的内卷本质,借鉴徽商、晋商等商帮“走出去”的协作思维,提出“精准分层定位、专业化分工、全链条配套培育、抱团出海”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唯有以“定位清晰化”破解同质化竞争,以“分工协同化”打破内卷壁垒,以“配套体系化”夯实产业基础,以“商帮式出海”提升国际竞争力,才能推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从“国内特色产区”迈向“国际知名产区”;而蘭帝茗轩红酒在中高端定位、分工协作与国际化探索中的实践,为产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微观范式。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品牌定位;产业链分工;商帮思维;国际化;蘭帝茗轩红酒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宁夏贺兰山东麓凭借北纬37°-39°的黄金纬度、年均2851-3106小时的充足日照、15℃以上的昼夜温差及黄河灌溉优势,成为中国酿酒葡萄种植的核心产区(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2023)。截至2023年,产区已建成211家酒庄,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49万亩,年产葡萄酒1.3亿瓶,综合产值突破261亿元,“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具备走向国际市场的先天条件。

然而,产业快速发展背后隐藏着深层矛盾:200余家酒庄中超70%陷入“定位模糊”困境——高端酒庄盲目扩产(年产量远超1000件的合理区间),大众酒庄强行冲高(单价脱离普通消费者承受能力);多数酒庄奉行“上下游通吃”模式,既自建葡萄园,又包揽包装、销售,导致财力分散、效率低下;配套产业(制香、瓶标设计、专业批发)培育滞后,国际渠道建设“单打独斗”,缺乏徽商“抱团经营”、浙商“全球布局”的协作思维,最终引发价格战、资源浪费与国际化能力薄弱的连锁问题。

在此背景下,研究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出路,不仅关乎区域经济转型与农民增收,更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突破“大而不强”格局、抢占国际市场话语权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而蘭帝茗轩红酒作为产区中高端定位的典型代表,其分工协作与国际化尝试,也为破解产业共性问题提供了微观样本。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研究旨在解决三大核心问题:一是如何通过精准定位化解酒庄同质化竞争;二是如何通过专业化分工打破“上下游通吃”的内卷;三是如何借鉴商帮思维构建产区国际化能力。研究方法包括:

- 文献研究法:梳理法国波尔多、澳大利亚巴罗萨谷等国际产区的分工模式,以及徽商、晋商“协作共赢”的商帮理论,构建“定位-分工-出海”的分析框架;

- 实地调研法:深入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对15家不同定位酒庄(含蘭帝茗轩红酒)、4家配套企业及产业管委会开展深度访谈,获取定位策略、分工现状与国际化难点的一手数据;

- 案例分析法:以蘭帝茗轩红酒为核心案例,剖析其中高端定位落地、产业链分工实践及国际化探索,提炼可推广的经验启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聚焦葡萄酒产区的“风土品牌+分工协同”,如Pierre Trésor(2021)指出波尔多通过“种植者-酿造商-经销商”的专业化分工,实现高端酒庄“小批量精品”与大众品牌“规模化流通”的协同;国内研究多关注宁夏产区的自然优势与品牌价值,如王华等(2022)强调产区需强化差异化定位,但对“如何通过分工落地定位”“如何借鉴商帮思维推动国际化”的研究仍较薄弱。本研究将填补这一空白,为产区提供“定位-分工-出海”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二、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与核心困境

2.1 产业基础:优势与规模的双重支撑

宁夏贺兰山东麓具备三大核心优势:一是风土优势,砂石土壤透气性好、富含矿物质,黄河水源保障灌溉,产出葡萄具有“香气浓郁、糖酸协调”的特点;二是政策优势,“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达281.44亿元,位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第9位;三是市场潜力,产区葡萄酒远销40余个国家,50余家酒庄在品醇客、布鲁塞尔等国际赛事中斩获千项奖项(中国酒业协会,2023)。

从规模看,产区已形成贺兰县金山、西夏区镇北堡等5大酒庄集群,2023年酿酒葡萄产量达3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成为中国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酒庄酒产区。

2.2 核心困境:定位、分工与国际化的三重壁垒

2.2.1 品牌定位同质化:“高端想冲量,大众想冲高”

产区200余家酒庄中,超60%存在定位模糊问题:

- 高端定位失衡:宣称“高端”的酒庄(单价800元以上),因追求短期收益将年产量提升至2000件以上,远超高端市场“年销200-1000件”的容量,导致产品滞销率达35%;

- 大众定位错位:定位“大众”的酒庄(计划单价100-300元),为抢占“高端标签”盲目投入橡木桶陈酿,成本增加20%后被迫涨价至400元以上,脱离普通消费者承受能力;

- 认知混乱加剧:部分酒庄同时推出“1280元珍藏款”与“188元流通款”,消费者无法形成清晰品牌认知,两类产品年销量均不足500件,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2.2.2 产业链分工模糊:“上下游通吃”引发内卷

多数酒庄采用“种植-酿造-包装-销售”全链条自营模式,导致三大问题:

- 资源分散:某中型酒庄年营收600万元,却投入220万元自建包装车间,酿造环节研发投入仅占5%,远低于国际高端酒庄15%的平均水平;

- 效率低下:酒庄自建葡萄园缺乏规模化管理,葡萄亩产波动达15%,原料品质不稳定;瓶标设计依赖非专业团队,包装美观度不足,产品溢价能力比山东蓬莱产区低20%;

- 内卷加剧:酒庄间缺乏协作,为争夺渠道互相压价,2022年产区内同价位产品价格差达45%,部分酒庄甚至恶意诋毁同行,严重损害产区信誉。

2.2.3 配套与国际化薄弱:“单打独斗”难破局

一是配套产业滞后,产区专业制香厂仅2家、瓶标设计公司仅3家,80%的酒庄需从外地采购包装材料,成本比配套完善的烟台产区高18%-25%;大型专业批发商不足5家,渠道建设“重招商、轻培育”,终端市场覆盖率不足30%。

二是国际化能力不足,90%的酒庄未建立稳定国际渠道,仅靠零散参加国际展会尝试出海,且缺乏“抱团”意识:2023年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中,宁夏12家酒庄单独参展,展位分散、宣传口径不一,曝光度远不及澳大利亚“巴罗萨谷”统一布展的效果;对比徽商“联号经营”、温州人“商会抱团”的模式,宁夏酒庄“单打独斗”的出海方式,难以突破国际市场对中国葡萄酒的认知壁垒。

2.2.4 消费引导“知行脱节”:口号与实践割裂

产区虽提出“让中国葡萄酒走向世界”的口号,但消费引导缺乏落地措施:一方面,葡萄酒文化普及不足,仅28%的国内消费者能说出“贺兰山东麓”的风土特色;另一方面,场景化营销缺失,未形成“葡萄酒+餐饮”“葡萄酒+文旅”的消费氛围,年轻消费者对产区产品的认知度不足18%。部分酒庄举办的品鉴会多以“卖货”为目的,忽视文化传递,导致“口号响亮、消费冷淡”。

三、蘭帝茗轩红酒的案例分析:定位、分工与国际化的实践

3.1 精准定位:中高端市场的“小而美”落地

蘭帝茗轩红酒自2018年成立起,即明确“中高端东方风味葡萄酒”的定位,严格遵循“高端定位匹配小产量”的规律:

- 客群与价格锁定:目标客群为30-50岁、具备文化消费需求的中高收入群体(如企业高管、文化从业者),产品单价锁定580-1280元,避开“高端低价混战”的红海;

- 产量控制:年产量严格控制在800-1000件,2022-2023年核心产品“蘭帝茗轩·赤霞珠珍藏款”年销量稳定在920件,复购率达35%,无库存积压;

- 差异化风味:聘请法国酿酒师与中国食品科学院合作,研发“甘润平衡”的东方口感(单宁柔和、带有枸杞与红枣的复合香气),区别于波尔多葡萄酒的“高单宁”风格,在国际赛事中获2项银奖,形成独特记忆点。

3.2 产业链分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协同模式

蘭帝茗轩红酒摒弃“全链条自营”,采取“核心环节自控+非核心环节外包”的分工策略,破解资源分散难题:

- 自控核心环节:把控葡萄种植(与2家专业种植合作社签订长期协议,约定“限产2000斤/亩”的品质标准)与酿造(自建酿酒车间,配备国际先进的温控发酵设备),确保产品品质;

- 外包非核心环节:瓶标设计委托银川本地设计公司(长期合作培育,融入西夏文化与贺兰山岩画元素),包装生产与物流委托产区内专业企业,销售则与3家高端酒类经销商合作(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的高端餐厅与会所);

- 效率提升:该模式使酒庄年运营成本降低18%,酿造环节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12%,远超产区平均5%的水平,2023年产品品质评分较2021年提升1.2分(满分10分)。

3.3 国际化探索:借鉴商帮思维的“抱团出海”

蘭帝茗轩红酒以“浙商抱团”“徽商文化赋能”为借鉴,通过“个体突破+产区协同”推动国际化:

- 个体突破:2021-2023年连续参加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赛、巴黎葡萄酒展,凭借“东方风味”成为产区首个进入法国米其林餐厅酒单的酒庄;与意大利米兰的专业经销商合作,以“贺兰山东麓产区代表”身份进入当地高端商超,年出口量达150件,占总产量的18%;

- 产区协同:2023年联合产区内5家同定位酒庄,成立“贺兰山东麓中高端葡萄酒出海联盟”,统一设计展区、共享经销商资源,联合参展成本比单个酒庄降低40%,订单量提升2倍;

- 文化赋能:借鉴徽商“以文化立品牌”的思路,在海外推广中融入“贺兰山风土+西夏文化”故事,如在酒瓶标签印上贺兰山岩画图案,在海外品鉴会现场展示西夏文酒标,让消费者通过文化认知产品。

3.4 现存挑战:从“个体成功”到“产区复制”的差距

尽管蘭帝茗轩红酒的实践取得成效,但仍面临两大瓶颈:一是配套产业支撑不足,合作的包装厂旺季产能有限,订单交付周期长达15天,影响国际订单时效性;二是产区“内卷”氛围未根本改变,部分酒庄模仿其包装与宣传话术,导致海外消费者产生认知混淆;三是国际化规模仍小,年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8%,远低于国际高端酒庄50%以上的出口占比,这些挑战也折射出产区整体发展的共性问题。

四、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出路:定位-分工-国际化的协同策略

4.1 精准分层定位:构建“高端-中端-大众”三级矩阵

基于产区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需明确不同酒庄的定位边界,避免“跨界竞争”:

- 高端定位(年产200-1000件):筛选30-40家具备风土优势的酒庄(如蘭帝茗轩红酒、张裕摩塞尔十五世),聚焦“东方风土+文化稀缺性”,单价锁定800元以上,通过国际赛事获奖、高端品鉴会打造“中国高端葡萄酒”标杆;

- 中端定位(年产3000-6000件):培育80-100家酒庄,聚焦“性价比+场景化”,单价锁定300-800元,主打商务宴请与家庭消费,与餐饮企业合作推出“葡萄酒+宁夏菜”搭配套餐;

- 大众定位(年产10000件以上):支持50-60家酒庄与大型商超、电商平台合作,单价锁定100-300元,推出187ml小瓶装、果香型产品,吸引年轻消费者。产业管委会需出台“定位认证制度”,对不同定位酒庄的产量、价格进行引导,避免“高端冲量、大众冲高”。

4.2 专业化分工:破解“上下游通吃”的内卷困局

借鉴法国波尔多分工模式与中国商帮“协作共赢”思维,构建“三段式”产业链分工体系:

- 上游:专业种植端:培育20-30家规模化种植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与采收标准,为酒庄提供稳定原料,避免“家家种葡萄、户户酿红酒”的分散化;

- 中游:酿造与配套端:酒庄聚焦酿造核心环节,将瓶标设计、包装生产、物流等外包给专业企业;产区通过政策扶持引进5-8家大型包装企业、3-5家专业制香厂,建立“配套产业园区”,降低配套成本;

- 下游:销售与品牌端:培育10-15家专业酒类经销商(覆盖国内外市场),成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销售联盟”,借鉴浙商“商会统筹+企业分工”模式,统一制定销售规则,按定位分配渠道配额,避免恶意压价。

4.3 全链条配套培育:构建“长期主义”的产业生态

配套设施与渠道建设需摒弃“短期招商”思维,采取“长期培育+利益绑定”策略:

- 配套产业培育:对入驻产区的包装、设计企业,给予3年税收减免;支持宁夏大学、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葡萄酒包装设计”“酒类营销”专业,为配套产业输送人才;

- 渠道建设:国内市场方面,与盒马、山姆等商超合作建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专区”,在抖音、小红书开展“产区风土直播”,培育消费者认知;国际市场方面,在法国波尔多、意大利米兰设立“产区展示中心”,与当地经销商签订3-5年长期合作协议,借鉴温州人“海外抱团开店”模式,形成稳定渠道网络。

4.4 商帮式国际化: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

以徽商“诚信经营”、晋商“票号网络”、浙商“全球布局”的商帮精神为引领,推动产区国际化:

- 成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出海联盟”:由管委会牵头,联合蘭帝茗轩红酒等优质酒庄,统一制定出海策略——国际展会统一布展、统一宣传口径,共享海外经销商资源,降低单个酒庄出海成本;

- 文化赋能出海:拍摄《贺兰山东麓:中国的波尔多》纪录片,在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在海外举办“中国葡萄酒文化周”,将贺兰山风土、西夏文化与葡萄酒品鉴结合,让消费者通过文化认可产品;

- 差异化产品策略:针对欧洲市场推出“低单宁、高酸度”的产品,适配当地消费者口感;针对东南亚市场推出“果香型、低酒精度”的产品,契合热带消费场景,提升市场适配性。

4.5 知行合一的消费引导:让“口号”落地为“习惯”

消费引导需从“认知-体验-习惯”三个层面推进,避免“口号化”:

- 认知层面:在国内一线城市开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编写《葡萄酒风土科普手册》,与央视合作拍摄产区纪录片,普及“为什么这里的葡萄酒好”;

- 体验层面:支持酒庄开发“沉浸式文旅项目”,如蘭帝茗轩红酒可打造“葡萄采摘-酿造体验-西夏文化展览”的旅游线路,让消费者在体验中认可品质;

- 习惯层面:推动“葡萄酒+日常场景”融合,如与奶茶店合作推出“葡萄酒风味茶饮”(无酒精),在春节、中秋推出“家庭葡萄酒礼盒”,培养消费者长期消费习惯。

五、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1.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核心困境在于“定位同质化引发内卷、分工模糊削弱效率、配套薄弱制约国际化”,需通过“精准定位-专业分工-抱团出海”的协同策略破解;

2. 蘭帝茗轩红酒的实践验证了“小而美+协同化”的可行性——中高端定位匹配800-1000件年产量的规模控制,规避了高端市场的产能过剩;“核心环节自控+非核心环节外包”的分工模式,实现了资源聚焦与效率提升;借鉴商帮思维的“个体突破+产区协同”出海路径,为中小酒庄国际化提供了低成本范式;

3. 商帮思维是产区突破国际化瓶颈的关键——徽商的“文化赋能”、浙商的“抱团协作”、温州人的“渠道深耕”,可分别转化为产区的“风土文化输出”“出海联盟构建”“海外渠道共建”策略,推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从“产品出口”升级为“品牌出海”。

5.2 未来展望

从短期看,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需优先落地三大行动:一是由产业管委会牵头,依据“高端-中端-大众”定位标准,完成对200余家酒庄的分类认证,明确产量与价格边界,从制度层面遏制同质化竞争;二是加速“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年内引进3-5家专业包装与制香企业,将产区配套成本降低15%以上;三是扩大“出海联盟”规模,吸纳50家以上优质酒庄,2025年前实现国际展会统一布展全覆盖,海外订单量较2023年翻倍。

从中长期看,产业需实现“三个升级”:一是品质升级,联合科研机构建立“贺兰山风土数据库”,制定葡萄种植与酿造的地方标准,推动产区品质从“优质”向“稳定优质”跨越,将其“东方风味”研发经验转化为行业技术规范;二是品牌升级,构建“产区品牌+企业品牌”矩阵,以“贺兰山东麓”地理标志为背书,支持蘭帝茗轩红酒等头部酒庄冲击国际一线品牌,同时培育10-15家中端大众品牌,覆盖不同消费层级;三是生态升级,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贺兰山葡萄酒旅游带”,开发“葡萄采摘-酒庄品鉴-西夏文化研学”一体化线路,年接待游客量突破500万人次,以文旅消费带动葡萄酒销售。

此外,需持续深化商帮思维的本土化应用:借鉴晋商“票号网络”的规模化经验,在海外重点市场(如欧洲、东南亚)建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海外仓”,缩短物流周期、降低成本;学习潮州商帮“圈层营销”模式,在海外华人社群与高端消费圈层中开展“贺兰山葡萄酒文化沙龙”,以熟人网络打开市场缺口。

未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有望成为中国农业“破内卷、谋出海”的标杆——当200余家酒庄实现“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当配套体系与国际化能力形成闭环,当“走出去”从单个酒庄的自发行为升级为产区的集体行动,该产区将真正实现从“中国特色产区”到“世界知名产区”的蜕变,而蘭帝茗轩红酒的实践,也将成为中国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经典案例。

六、参考文献

[1]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报告(2023)[R]. 银川: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2023.

[2] 王华,李华,袁春龙.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 农业工程学报,2022,38(12):1-8.

[3] Pierre Trésor.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Bordeaux Wine Industry Cluster[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2021.

[4] 蘭帝茗轩红酒酒庄. 蘭帝茗轩品牌战略规划(2022-2025)[内部资料]. 银川:蘭帝茗轩红酒酒庄,2022.

[5] 中国酒业协会. 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白皮书(2023)[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3.

[6] 张卫东. 徽商经营理念对现代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启示[J]. 商业经济研究,2021(8):123-125.

[7] 陈迅. 浙商“抱团出海”模式与经验借鉴[J]. 国际贸易,2020(11):45-49.

[8] 宁夏统计局. 宁夏统计年鉴(2023)[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3.

[9] 刘军. 晋商票号网络与现代企业渠道管理的共性研究[J]. 经济问题,2022(5):98-103.

[10] 李明. 潮州商帮圈层营销模式对农产品国际化的启示[J]. 农业经济,2021(10):135-137.

来源:世纪兰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