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伙在古庙隐居9年,每天靠香火钱度日,背后有什么隐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3 14:17 3

摘要:在安徽,有一个叫王先凯的八零后小伙,他在大好的年纪选择去深山古庙里隐居,而且一待就是10年。

文:未央史默

文丨鲁滨逊的日记

编辑丨鲁滨逊的日记

——●◯前言◯●——

在安徽,有一个叫王先凯的八零后小伙,他在大好的年纪选择去深山古庙里隐居,而且一待就是10年。

在这期间,他每天只能靠香火钱度日,少的时候一个月他只能收上40块钱的香火钱。

有人说王先凯不思进取,也有人说他在古庙里隐居一定存在隐情。

那么,王先凯为何会坚持住在古庙里呢?这背后存在什么隐情吗?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清贫的日常◯●——

在安徽岳西县的一座古老寺庙里,一个叫王先凯的年轻僧人正默默地度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清晨四点半,鸡鸣声便将他唤醒,开启了一天的修行生活。

走进药公庙,映入眼帘的便是王先凯正在诵经,他神情专注,一字一句吐字清晰,似乎将所有的心神都投注在佛前。

周遭环境朴素无华,却处处洁净有序,可见王先凯对这里的维护无疑用心良苦。

这座寺庙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在王先凯来之前,药公庙一度是座空庙,几乎已被人们遗忘。

如今,王先凯独自一人守护着这里,成为了庙宇里唯一的僧人。

王先凯的生活来源于庙宇里香客所留的赞斋钱,然而由于香客稀少,收入微薄。

有时一个月仅有区区40元,这点可怜的数目就是他全部的开销,包括一日三餐和香烛油灯费用,因缺钱,他的一餐不过是碟中的几片咸菜和一碗稀粥。

很多人看不惯王先凯如此"清贫"的生活,劝他外出谋生,但他却始终未被动摇。

事实上,药公庙曾经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名刹。几百年前,一位仁心仁术的"药公"在当地行医救人,赤足草鞋,不问酬劳。

可惜一次采药时,他突遇意外坠崖身亡,给当地村民留下了无限哀思,为了纪念这位济世英雄,村民们便在他坠崖的鹿峤寨山上修建了药公庙。

嘉庆年间,药公庙遭遇过一次残酷的泥石流袭击,庙内的尼姑不得不离去。

后来村民在田地中意外发现一口石香炉,认为是药公显灵,于是重新修葺了庙宇。

上世纪初,药公庙香火重现昔日的兴盛景象,但好景不长,到了八九十年代又重新开始荒废。

就在药公庙将就地破败无存之时,王先凯主动找到了庙里的理事会,表示愿意留下来守护这里。

理事会的人欣然同意,并告诉他庙里的香火钱可由他自主支配,但不会像其他寺庙那样每月发放工资。

这样的条件对于王先凯来说并不重要,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从那时起,他就成为了药公庙的"住持"。虽然无人监督,他却日复一日如常修行,从未懈怠。哪怕生活再清苦,他也从未动过离开的念头。

面对世人的种种猜疑和非议,王先凯只是含蓄一笑,从不解释。

他皈依佛门的原因,只有他自己知晓,或许正是那个"与一个人的死有关"的故事,让他终生铭记,促使他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从而选择了这条路。

——●◯命运多舛◯●——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还要追溯到王先凯只有6岁那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母亲突然病重离世,王先凯哭嚎不止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从那时起,这个小小的孩子就失去了母爱的滋润,日子变得黯淡无光。

更可怕的是,父亲开始酗酒整日荒废在家,有时甚至会对王先凯拳打脚踢,痛斥他是个克母的孽种。

眼看着一切都要分崩离析之际,王先凯的小叔及时牵线入场,将王先凯过继为子抚养长大。

小叔一个人照看王先凯,虽然家中也是贫困潦倒,但从未亏待过王先凯半点。以至于后来王先凯完全将小叔当做了亲生父亲,两人相依为命感情深厚。

在小叔无微不至的呵护下,王先凯渐渐走出了母亲离世的阴霾,重新变得阳光向上。然而就在他准备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报答小叔的时候,命运再次捉弄了他。

2008年,小叔突然因病离世,成了他生命中注定要面临的第二个噩耗。

噩耗犹如一柄利刀,狠狠地刺进了王先凯单纯的心房。他痛哭流涕,在小叔的遗照前许下心愿一定要让小叔在天之灵超生荣华富贵。为了圆这个心愿,王先凯下定决心扛起生活的重担。他分文未赚就外出打工,吃尽了各种苦头。

可是命运没有垂青于他,不论王先凯如何拼搏,似乎永远也无法赚到足够的钱。

庄家总会设法克扣他的薪资,老板常常只付给他最低的工钱。就这样,王先凯的梦想离他渐行渐远。

小叔离世后,曾经照亮他前路的明灯也熄灭了。阴霾重新笼罩着王先凯,将他的内心变得越发阴郁。

就在2010年的一次登山时,王先凯不慎坠入山谷,正好被一座佛门寺庙的僧人所救。

第一次听到空灵的木鱼声时,王先凯似乎有所顿悟,他的内心从未如此平静过。也许这就是他前世今生苦海无边的因缘。

于是,王先凯毅然决定剃度出家,开始了修行佛门的生活。

——●◯遁入空门◯●——

自从王先凯皈依佛门,投身于药公庙后,他的生活就进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起先对于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他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王先凯每天都要遵循着寺院的作息时间表。凌晨四点半,他就得爬起来开始一天的佛事首先要到佛堂里,为佛像供水、点香、诵经。作为这座寺庙唯一的僧人,所有的事务都需要他一个人来操持,因此这个过程往往要持续一个多小时。

随后他会回到自己的僧房,开始准备早课。由于缺乏伙食费,王先凯只能食用自己种植和采集来的农作物。

他在寺院后山开垦了一小块地,种植了一些蔬菜和谷物。每天他都要到山上采集野菜和野果,偶尔还能捕捉到一些山林之物,比如野味等。

做好了早餐后,王先凯就开始了一天的例行佛事。

上午是诵经、打坐、持咒等修行环节。中午则是短暂的午休时间。下午他会到寺院的斋堂,准备好供奉斋僧的餐食,或是接待前来进香的香客。

到了晚上,王先凯还需要诵经、绕佛做晚课。之后就是他自己打坐修行的时间了。

有时直到深夜,他才能休息。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先凯遵循着同样的作息,过着清贫而简朴的生活。

为了维持生计,王先凯不得不利用一些时间外出化缘。

他骑着一辆旧摩托车,去附近的村镇替寺院化斋念佛。但绝大多数生活费用,还是来自于进香施主的布施。

好在附近村民都很尊重他,时常会主动送一些米面油盐等生活用品给他。

虽然生活拮据,但王先凯并不感到苦恼。

相反,他在这种清贫之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满足。

每当操持完佛事后,他最喜欢做的就是站在高处远眺,看着那一片片青翠的群山和流云蓝天,心中就生出一股说不清的欢喜与慈祥之感。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王先凯越发沉浸在佛法修行之中,对外界的一切都渐渐失去了执著。

偶尔想起自己的经历和身世,他也只是微微一笑,仿佛过往的一切都只是一场梦而已。

直到有一天,王先凯年迈的父亲突然找上门来,才将他从这种超然的生活中拉回现实。父亲苍老的面容让王先凯感慨岁月无情,但对于父亲希望他还俗的恳求,他却没有丝毫动摇。

临走时,父亲苦苦哀求,"您已经是出家人了。但我快入土了,能否让我死后也有一个孙子好为我送终?"

王先凯默默摇头,目光坚定:"您若是实在渴望这个,不如让别人收养一个孩子。我已在佛门立下大愿,誓不还俗,只求来世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看着父亲黯然离去的背影,王先凯叹了口气,转身回到自己的佛龛前,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然后打开柜门,看着小叔的那张遗照,缓缓垂下了眼帘。

——●◯结语◯●——

在这座与世隔绝的小庙中,王先凯找到了生命的真谛和自由。

他早已领悟到世间万物皆为无常,唯有放下对任何人事物的执着,才能通往解脱之路。于是,在群峰环绕之间,王先凯怀璧其罅,安禅于世,活出了自我。

参考文献

【1】-凤凰新闻网:《33岁居士独守山庙 靠香火钱度日》2018年8月12日发布

【2】-北青网:《居士独守山庙4年,靠香火钱度日》2018年8月6日发布

来源:东语言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