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篇小说《晋阳秋》的知名度颇高。它以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山西太原为背景,讲述了共产党人郭松、兰蓉、江明波等革命者通过牺盟会发动群众,开展反劣绅、反投降、反封建斗争,最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故事。作品既展现了抗日救亡的宏大历史,又细腻刻画了不同阶层人物的
▲晋阳秋红色文化纪念馆(作者供图)
前段时间,我随山西省散文学会走进晋源区花塔村,参观了晋阳秋红色文化纪念馆。
长篇小说《晋阳秋》的知名度颇高。它以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山西太原为背景,讲述了共产党人郭松、兰蓉、江明波等革命者通过牺盟会发动群众,开展反劣绅、反投降、反封建斗争,最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故事。作品既展现了抗日救亡的宏大历史,又细腻刻画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世界;既有战争的残酷,又有人性的温暖。书中将太原街巷的油灯、青石板等市井生活融入历史,展现乱世中普通人的命运,折射时代洪流,生动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山西太原作为主战场的抗日救亡运动。
我竟不知在山西太原晋源区花塔村,藏着这样一座纪念《晋阳秋》作者慕湘将军的纪念馆。
慕湘与这部抗日小说,除了作者与作品的关联,更有着血脉般的联系。晋阳秋红色文化纪念馆馆长张建新先生简要介绍了慕湘将军,当我仰头观看墙上关于他事迹的展板时,不禁联想到《晋阳秋》的主人公郭松——那位20来岁、坚定智慧、不畏艰难的年轻共产党人,而慕湘的经历,恰与郭松的形象相互映照。
慕湘14岁考入山东第二乡村师范学校,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指定为学校党组织负责人。1936年,21岁的他受党组织派遣来到太原,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日战争期间,他奔波于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的一线,组织和领导对敌斗争,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卢沟桥事变后,他先后担任民先队副总队长、太原牺盟会特派员、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太原支队、第二支队政治主任等职,牵头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精神。
作为抗日战争的亲历者,慕湘将自身革命经历融入小说创作,难怪我能从郭松身上看到他的影子。
慕湘并非专业作家,却能写出《晋阳秋》这样的长篇巨著。除了年轻时当过小学教员、喜爱写作,更重要的是在革命斗争中的深切感受,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使命感与责任感。1963年,他在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信中写道:“在革命斗争中,我曾失去过许多亲密的战友,他们年轻可爱,对革命充满热情,忠心耿耿,是祖国的优秀儿女。他们为了美好的远大理想,在争取革命胜利的道路上英勇地牺牲了。那是一群多么可爱的人啊!他们有的和我相处几年,有的只是短时相聚,却都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在那黑暗的年代里,有时我们仓促一别,满心期待下次重会作彻夜长谈,突然噩耗传来,从此便永远再见不到他的踪影了。有时一刻之前,我们还在满怀信心热烈地研究着一件马上要做的事情,但在一刻之后,突然发生一场战斗,他牺牲了……”
抗战时期,慕湘心中的文学梦逐渐苏醒。他从小喜爱文学,也写过一些文章,此时更坚定了动笔的念头:“只有用笔写下来,才会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在这场战争中,有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牺牲了。我要把这些事情用文字记载下来,让所有的人都痛恨咒骂那些卑贱的罪恶的人,使所有的人都怀念景仰那些可贵美好的人。”
战争年代条件艰苦,慕湘他们常趁漆黑夜晚在山谷中长途行军,白天隐藏于山林时,便抓紧一切零碎时间,在小本子、纸头上记录见闻与感受,为《晋阳秋》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
晋源区党校的程焕金校长告诉我们,慕湘在太原开展革命工作时,不仅武器匮乏,还常面临缺衣少食的困境。正如《游击队歌》里唱的“没有吃,没有穿,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他们只能通过打伏击从敌人那里获取武器和粮食。有一年快过年时,冰天雪地,战士们衣裤单薄、腹中空空,连落脚的住处都没有。恰巧葛峪沟煤矿的工人回家过年,他们便用煤矿厨房的家什,将剩余食材简单烹制,这才让百多名有生力量得以保存。
正是这艰难困苦的革命生涯、丰富的斗争经历、深厚的家国情怀、良好的古文基础,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和不断求知的品格,最终成就了《晋阳秋》这部写实性的抗日战争经典小说。
这部小说不仅生动诠释了我党的统战政策,还以“革命加爱情”的叙事方式,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紧密结合,既展现了革命者的浪漫情怀,又强化了信仰的力量。它不仅是一部抗战史诗,更通过对太原古县城门、街市的细致描写,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文旅资源,助力红色文化传播。它记录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壮阔历程,更以文学的力量传递着革命精神,功不可没。
我深深敬佩慕湘将军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兢兢业业的精神,也敬佩他怀念战友、眷恋革命土地的念旧之情——慕湘的家乡在山东蓬莱,却将太原视作第二故乡,革命胜利后曾三次专程返回探望乡亲们。
在这个美好的时代,重读慕湘将军的《晋阳秋》,我们得以再次回首太原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与辉映千秋的历史功勋。愿这份记忆深入一代代年轻人的心灵,让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
来源:晋说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