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去世后,邓小平批示:将悼词中的“伟大”改为“卓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6 21:18 2

摘要: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离世,享年86岁。当时,一耐人寻味的事情发生了,邓小平在悼词稿上,划掉了“伟大”二字,改成了“卓越”。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离世,享年86岁。当时,一耐人寻味的事情发生了,邓小平在悼词稿上,划掉了“伟大”二字,改成了“卓越”。

为什么邓小平要进行这样微小的修改呢?这句完整的悼词是:“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这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伟大”一般形容那些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卓越”则更多强调在某个领域的杰出成就。

作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和马列主义思想、无产阶级文化的传播者,郭沫若的一生,显然用“卓越”来形容更合适。

1913年,在大哥的资助下,21岁的郭沫若前往日本,到九州帝国大学学医。在日本的十年里,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学医能救人性命,却改变不了人的思想,该怎么办呢?最终郭沫若决定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

回国后的一两年,郭沫若发表了很多文化论著,主张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开辟出一条新道路,既传承传统文化,又吸收西方文化精华。

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时,更是高兴不已,视之为宝藏,郭沫若还试图找到儒家文化中和马列主义的契合点,方便国人接受。

1926年,郭沫若结识了了瞿秋白、毛泽东等人,这些人可是实实在在的革命领袖,能指挥队伍打仗。在他们的影响下,他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竟“投笔从戎”,扛起枪杆子参加了北伐战争。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革命志士,愤怒的郭沫若写了一篇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把人家老底全给揭了。

气急败坏之下,国民党把郭沫若的党籍开除了,还下令通缉他。危急存亡的关头,郭沫若追上了共产党的起义队伍,在瑞金的一座宗祠里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面对国民党的通缉,党组织为了保存实力,打算让郭沫若“消失”一段时间。无奈之下,郭沫若只得再次前往日本。

这一次,郭沫若的身份从共产党员变成了“无党派民主人士”,日本当局对他严密监控,他只能埋头搞学术研究,研究甲骨文、金文这些学问。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郭沫若被触动了,国难当头,他不想再待在侵略者的国度,想回国投身抗日浪潮。

可郭沫若已经在日本成家了,有了妻子和四个孩子,怎能轻易割舍?痛定思痛之下,他趁着家人熟睡,偷偷离开,只留下一封告别信。

回到国内后,郭沫若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自己该以什么身份出现?共产党员身份是绝密的,只有周恩来、邓颖超等少数人知道,对外仍然是“无党派民主人士”。

没想到,这个假身份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个身份,国民政府才敢让郭沫若担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整个抗战的宣传工作。如果知道郭沫若是共产党员,国民党也不会让他来任职。

在宣传岗位上,郭沫若发挥文人特色,做了100多次慷慨激昂的抗日演讲,鼓舞中国人民不要悲观消极,更不要害怕妥协。

郭沫若把文化人、艺术家、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笔杆子部队”。

1942年1月,郭沫若花了十天时间,日夜赶工,完成了历史剧作品《屈原》。这部剧一上演,重庆轰动了!观众们一遍遍朗诵剧中的台词,从中汲取抵抗日寇的精神力量,连毛泽东都写信夸赞,说他写的剧本大大益于中国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继续在文坛发光发热,1978年他还写下了《科学的春天》,热情呼唤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如今,在四川乐山的郭沫若故居里,有一座他的雕像。雕像端坐在藤椅上,左手捧着竹简,右手拿着放大镜,专注地研究着什么。对这位无产阶级文化巨匠,显然用“卓越”更合适。

当然,郭沫若也不是一个“完人”,对待感情不忠诚,这是民国许多知识分子的“通病”,除此之外,在考古工作中因技术以及认知的局限性,有较大失误,造成一定的损失等,要客观公正看待他。

来源:纵观历史2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