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封信,是毛主席与郭沫若之间关于学术的一次深入交流。这幅作品每个字,对于长撇大捺的处理,也彰显出一种特别之处,在伟人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长撇笔的书写是很舒朗的,接着捺笔的书写,在其位置上是比较低,一般情形下,会从撇笔的收笔位置上起笔,这一点
这封信,是毛主席与郭沫若之间关于学术的一次深入交流。这幅作品每个字,对于长撇大捺的处理,也彰显出一种特别之处,在伟人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长撇笔的书写是很舒朗的,接着捺笔的书写,在其位置上是比较低,一般情形下,会从撇笔的收笔位置上起笔,这一点,相信很多朋友也已经注意到了。
而毛主席的这幅草书作品中,捺笔的处理方式,完全有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见,在诸多方面,也是在体现伟人书法的特点,不是吗?
就在这一年的六月,郭沫若发表了一篇颇具争议的文章——《辩兰亭序之真伪》。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我们今天所见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的真迹。
郭沫若觉得《兰亭序》有问题,因为魏晋书法常带隶书痕迹,可《兰亭序》里却没有,所以他认为是后人伪造的。而高二适不这么看,他觉得王羲之能创新,传承也有依据,不会是假的。
高二适把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寄给报社,但报社不敢发。他就给了好友章行严,章行严又转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看后觉得这学术争议挺有意思,就给郭沫若写信,表示支持这种讨论。最后,高二适的文章得以发表,这段争论也成了学术界的一段佳话。
毛主席给郭沫若的信,体现了一种从容不迫的气韵,布局严谨而不失灵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保持了恰到好处的距离和关系。
这封信的笔法,既有楷书的刚劲,又有行书的流畅。笔触在纸上跳跃,如同舞者在舞台上旋转,每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和节奏感。
毛主席写的这封信,其中“我”和“先”两个字,书法风格很突出。“我”字起笔轻触纸面,墨色由浅变深,转折处稍停,带着点弧度,形成一撇。中间一竖提笔干脆,最后一横圆润饱满。“先”字起笔一点,由淡到浓,接着一横稳重,一撇流畅,最后一捺圆润。整个字看着简单,却很有气度。
这封信不仅是学术讨论的见证,也是毛主席书法的代表作。欣赏它,既能感受书法魅力,也能了解那段学术争论的历史。
不知道,你看到这幅作品后,会有怎样的看法和见解呢?记得分享你的心得体会哟,在此,也期待你分享你的心得体会,一同交流,一同探讨。
你的认可就是我们的方向和目标,你的点赞和关注,就是我们的动力,在此,我们也感谢一直帮助笔者的朋友们,是你们的鼓励和支持,才让笔者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也让笔者有更加从容的心态,感谢你的一路陪伴,希望你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笔者,支持笔者。
来源:书画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