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5日,Clarivate宣布,从2025年起,其主要产品之一期刊引文报告(JCR)不再将撤稿论文及其引用的数据纳入期刊的影响因子计算中。具体来说,计算影响因子的分子中会剔除对已撤稿论文的引用,以确保“已撤稿论文的引用不会影响影响因子的数值”,而分母中仍保
速 览
学界头条
1.科睿唯安将不再计算撤稿论文的引用数
图源:Klaus Ohlenschläger/Getty
5月15日,Clarivate宣布,从2025年起,其主要产品之一期刊引文报告(JCR)不再将撤稿论文及其引用的数据纳入期刊的影响因子计算中。具体来说,计算影响因子的分子中会剔除对已撤稿论文的引用,以确保“已撤稿论文的引用不会影响影响因子的数值”,而分母中仍保留已撤稿论文的引用,以“保持透明度和问责制”。 此举旨在增强学术出版的诚信,防止撤稿文章对期刊排名的不当影响。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与近年来撤稿率不断上升有关,虽然依然不算很高,但是0.2%的比例已经不容忽视了。
许多专家认为这样做当然是合理的选择,但是要考虑到在出版实践中,这样的措施会给抵制撤稿以更大的激励:撤稿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大,与之利益相关的作者、机构和出版商越有动力找出各种理由来反对撤稿。
参考来源:
2.1000万美元大奖悬赏破解动物语言
图源:Alamy Stock Photo
杰里米·科勒基金会与特拉维夫大学合作,推出了科勒·杜利特尔(Coller Dolittle)双向跨物种交流挑战赛,奖金高达1000万美元,旨在奖励在跨物种沟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研究团队。获奖条件要求参赛团队展示能够与动物进行有意义的双向交流,要求使用非侵入性方法与动物展开有关警报、交配、觅食等生存活动有关的交流,生成动物可理解的信号并解读其回应。最终获胜者可选择50万美元现金或1000万美元投资用于进一步研究。
四个方向的团队进入了决赛:
乌贼的视觉语言:乌贼无听觉和发声器官,却通过手臂挥动进行类似手语的交流。行为生物学家索菲·博德内斯团队研究乌贼对同伴挥臂视频的回应,探索其“视觉语言”模式,称乌贼是“最接近外星生物的物种”。
夜莺的音调交流:夜莺通过匹配音调和节奏与同伴或人工哨声进行“对话”。欧洲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学家 Daniela Vallentin表示,夜莺可表达简单概念如“我在这儿”或“心情好/不好”,AI能帮助解析这些结构化交流,接近理解其意图。
海豚的哨声交流:雄性海豚通过独特哨声识别彼此,类似“名字”。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生物学家的研究团队测试设备时发现播放哨声可引发海豚回应,显示其复杂社交沟通。AI可协助分析哨声模式,探索潜在语义,朝双向交流迈进。
灵长类动物的复杂信号:希伯来大学的团队研究狨猴发出多样化的警报和社交信号,研究利用AI分析这些信号的模式与行为关联,尝试生成可被动物理解的信号。
参考来源:
前沿研究
3.在用电量增加的情况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首度出现下降
位于淮南市的浮动太阳能发电板
图源:Alamy
近日,芬兰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出具的一份气候分析简报表明,中国2025年第一季度的碳排放量在电力需求增长的情况下有所下降。该文评论道,这主要得益于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飙升,表明中国对清洁能源的大规模投资已开始取代化石燃料,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但这并不是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首次下降。在2022年,由于新冠疫情因素,碳排量也曾一度出现下降。但本次的碳排量下降却是在用电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出现的,这是首次出现。这是一个可喜趋势,如果中国保持这一势头,其碳排放量可能会持续下降。而持续下降意味着中国将度过排放峰值,提前数年实现2030年减排目标。
参考来源:
4.古诗词揭示1400年来长江江豚的分布演变
不同朝代长江流域最小可能分布范围
近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分析中国古诗词,重塑了长江江豚在过去1400年的分布格局演变。研究团队收集、筛选、整理了古诗词中与长江江豚相关的内容,并通过考察诗人的生平事迹、诗歌内容和写作风格,确定特定历史时期和地理位置长江江豚的分布情况,从而追踪长江江豚过去1400年的分布变化。研究团队共筛选出 724 首自唐朝以来包含长江江豚的古诗词,其中清朝(公元1636-1912 年)的数量最多,共477 首,其次是明朝(公元1368-1644 年)177首、元朝(公元1271-1368 年)27首、宋朝(公元960-1279 年)38首、唐朝(公元618-907 年)5首。
研究团队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诗歌中长江江豚出现的地点进行了地理分布建模,在研究区域内将长江流域划分为1056个30×30 km的网格,以克服历经千年长江河道、人类活动和地貌等空间变化的复杂性。结果显示,记录长江江豚的网格数量由唐朝的169个减少至现代的59个,分布范围整体减少了65%。特别是在清朝(142个网格)至现代(59个网格)这段期间,长江江豚分布发生了显著下降,凸显了过去一个世纪内栖息地范围的急剧收缩趋势。具体区域收缩程度存在差异:在长江干流,江豚分布范围从唐朝到现代缩小了33%;但在支流和湖泊中,范围则减少了高达91%。
参考文献:
DOI:10.1016/j.cub.2025.02.052
5.过度捕捞导致“传统中断”,鲱鱼改变产卵地
图源:Picture Partners/Science Source
一项发表在 Nature 的研究显示,过度捕捞导致全球最大鲱鱼种群——挪威春季产卵鲱鱼的迁移模式发生显著变化:大部分鱼群不再前往传统传统产卵地——挪威南部的Møre岛附近,而是改成了其北部距离约800公里的Lofoten,这对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带来了深远影响。
挪威卑尔根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认为,在2017年至2022年间,捕捞量超出科学建议40%,主要目标为市场上价值较高、体型和年纪大的鲱鱼。2019年至2023年,年长鲱鱼生物量下降68%。而这一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新出生的鲱鱼缺乏长辈的“传帮带”,它们自行改变了延续数百年的产卵地点。为了捕捞鲱鱼,大量渔船不得不增加数百公里的航程赶往新的地点。
参考来源: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herring-had-spawning-culture-overfishing-obliterated-it?et_rid=1018944675&et_cid=5611078
来源:知社学术圈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