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被毁之后,再无皇帝陵被挖 吴晗、郭沫若将永久钉在耻辱架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3 22:29 2

摘要:在中国考古史上,明定陵的发掘是个让人惋惜的故事。这座埋着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在1950年代被挖开,里面藏着无数珍宝,可惜因为技术不过关,文物几乎全毁了。从那以后,中国再也没主动挖过别的皇帝陵。而这件事的主导者吴晗和郭沫若,也因为这个失误被历史狠狠记了一笔。

在中国考古史上,明定陵的发掘是个让人惋惜的故事。这座埋着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在1950年代被挖开,里面藏着无数珍宝,可惜因为技术不过关,文物几乎全毁了。从那以后,中国再也没主动挖过别的皇帝陵。而这件事的主导者吴晗和郭沫若,也因为这个失误被历史狠狠记了一笔。

吴晗和郭沫若,一个是明史专家,一个是文史全才,两人的背景和经历虽然不一样,但都对历史有种执着的热爱,也都和新中国的建设绑在了一起。

吴晗1909年出生在浙江义乌,家里条件不好,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但他硬是靠着自己的努力,1931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当时清华可是顶尖学府,他能进去全凭真本事。在那儿,他跟着历史学家蒋廷黻学历史,后来又认识了胡适。胡适看他有潜力,不仅教他学问,还帮他找了个工读生的活儿,让他专心研究明史。吴晗从此一头扎进了明朝的历史里,1934年毕业后留校教书,年纪轻轻就成了学术圈里的新星。

1936年,吴晗和袁震结婚。袁震身体不好,得了肺病和骨癌,日子过得很艰难,两个人也没能有自己的孩子。可吴晗没被这些拖垮,他把心思全放在了学问上。抗战爆发后,他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教书,1943年在昆明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开始掺和政治。1948年,他去了解放区的西柏坡,见了毛泽东,从此坚定支持新中国。1949年,他帮着接管北大和清华,同年11月当上了北京市副市长,管文化这一块。

吴晗研究明史几十年,写过不少书,尤其是关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特别有名。他对明朝的政治、文化、社会都很有心得,这也让他后来对挖定陵这件事特别上心。

郭沫若比吴晗大17岁,1892年出生在四川乐山,家里条件还不错。他早年去了日本留学,接触了西方的文学和思想,回国后就成了文学和历史研究的大牛。1945年,他在昆明认识了吴晗,俩人一聊就发现志趣相投,关系慢慢近了。1946年,郭沫若在重庆被国民党特务打了一顿,吴晗在昆明组织人抗议支持他,这事儿让俩人的友谊更深了。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当了中国科学院的院长,和在北京做副市长的吴晗经常见面。他俩一块儿干了不少事,比如帮闻一多讨公道,给武则天翻案,等等。郭沫若不光写诗写得好,对古代历史和考古也特别感兴趣,研究过甲骨文和青铜器,学问很广。

这两位,一个钻研明史,一个啥都懂点,学术上互相欣赏,又都想为国家做点事。可这份热情,后来却让他们在定陵这件事上栽了大跟头。

1955年,吴晗已经是北京市副市长了,他心里一直有个念头——挖明十三陵。他最想挖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觉得这座大墓肯定藏着不少历史秘密。那年春天,他给郭沫若写了信,说想挖长陵,得好好商量一下。郭沫若一看就来劲了,马上回了信,支持得不得了。之后,俩人联手写了份报告,打算上报给周恩来批。

可这事儿刚传出去,就有人反对。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长夏鼐急了,说长陵600多年了,地底下啥情况都不知道,咱们技术不行,挖了肯定出事。文化部的郑振铎也跑去劝郭沫若,说现在挖就是拿文物开玩笑。反对的人太多,吴晗没办法,只好先把长陵放一边。

但他没死心。作为明史专家,他觉得皇帝陵里肯定有大发现。1956年,他把目标改成了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的墓。定陵虽然没长陵那么气派,但地宫修了几十年,里面东西肯定不少。吴晗和郭沫若一合计,觉得先挖定陵试试水,既能攒经验,将来还能挖长陵。于是,1956年5月,挖掘正式开始了。

1958年5月,定陵的地宫终于被打开了。里面有三具金丝楠木棺材,还有一堆金银器、玉器和丝绸织物,看得人眼花缭乱。吴晗和郭沫若特别激动,觉得这就是历史的活证据,赶紧对外宣布发现了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尸骨,还有好多宝贝。

可高兴没多久,问题就来了。挖出来的龙袍拿出去一晒,太阳光下金光闪闪,大家都围着看。可没几分钟,颜色就变暗了,丝线开始断,袍子眼看着就坏了。有人喊“氧化了”,可没人知道咋办。那些丝绸织物被随便堆在地上,太阳一晒,湿气一熏,很快就黑了,还发臭。墓里的字画也被随便摊开,有的撕了,有的模糊了。棺材拖出来后,有人还说可以拿去用,结果没多久就被锯开做了家具。

整个现场乱成一团。郭沫若看着东西一件件毁了,皱着眉没吭声。吴晗忙着让人把东西往博物馆送,可那时候博物馆连个像样的防潮设备都没有,东西放进去接着烂。金银器洗得不小心生了锈,珐琅器搬的时候摔坏了。总之,这场发掘从头到尾都没控制住。

最后的结果让人心疼。龙袍、丝绸、字画基本都废了,棺材也拆了,陪葬品损失一大半。社会上的人知道后,骂声一片,说吴晗和郭沫若太草率,把没法再生的宝贝毁了。从那以后,定陵的事成了教训,皇帝陵再也没人敢挖,长陵也逃过一劫。

定陵毁了,不光文物没了,吴晗和郭沫若的名声也跟着砸了,后来的日子都不好过。

1966年,吴晗因为学术和政治上的事被揪出来批。他被说成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受尽了折磨。1969年10月11日,他在监狱里病死了,才60岁。他老婆袁震听到消息,受不了打击,没多久也死了。俩人的养女吴小彦精神崩溃,整天在北京街头晃荡,不是问人“人死了还会流泪吗”,就是自言自语说“爸爸没死”。她这模样,真是吴晗悲剧的下半场。

郭沫若没像吴晗那样倒霉,但定陵的事一直是他心里的坎。晚年他好几次提起这事,语气里满是后悔。1978年6月12日,他因病去世,86岁。死前他跟人说,定陵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定陵这事儿,不光毁了文物,也是个警钟。吴晗和郭沫若的名字因为这个失误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们可能是真心想研究历史,可技术不行,又太着急,结果弄巧成拙。这段历史告诉咱们,保护文化遗产得小心再小心,瞎折腾只会留下遗憾。

定陵的发掘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故事,想研究历史的心情能理解,可毁了那么多宝贝真不应该。你觉得研究历史和保护文物咋平衡?有啥想法欢迎留言,咱们一块儿聊聊这段沉甸甸的教训。

来源:海大富富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