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并非一夜之间发生。早在七月,中国驻韩使馆就已经向韩国外交部发函,要求韩方加强安保,防止类似事件升级。但韩国方面迟迟没有实质动作。直到八月十二日,韩国总统李在明才在国务会议上首次公开表态,承认这些集会“早已超越言论自由的范畴”,充斥着辱骂与暴力,并警告此类行
今年盛夏的首尔,本该是迎接游客的旺季,可在明洞街头却充斥着刺耳的辱骂声。中国游客、在韩留学生、朝鲜族华人,都成了极右翼团体攻击的目标。
有人在中国驻韩大使馆门口高举美国国旗,撕毁印有中国国旗的横幅,还将中国外交官的头像踩在脚下。这些画面通过网络传出,让人愤怒,也让人震惊。
事情并非一夜之间发生。早在七月,中国驻韩使馆就已经向韩国外交部发函,要求韩方加强安保,防止类似事件升级。但韩国方面迟迟没有实质动作。直到八月十二日,韩国总统李在明才在国务会议上首次公开表态,承认这些集会“早已超越言论自由的范畴”,充斥着辱骂与暴力,并警告此类行为“必然损害韩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
然而,观察韩国政坛的人都清楚,这并不是单纯的民间情绪爆发。那些活跃在街头的极右翼团体,与前总统尹锡悦的支持者有着高度重合。尹锡悦在任时推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并在国内不断放大“中国威胁论”。他被弹劾、入狱后,这股势力并没有消失,反而在街头找到了新的发泄口。他们借着反华的名义,煽动民粹情绪,试图给李在明政府制造外交压力。
这样的剧本在韩国并不新鲜。多年来,保守派阵营不断给李在明贴上“亲华”的标签。尤其是在选举期间,“中国干涉论”被反复炒作,哪怕证据全无,也要让选民产生怀疑。选举结束后,这种手法依然延续,目的很简单,就是阻止新政府改善中韩关系。
除了政治操盘,还有更深层的社会心理作祟。韩国经济增速放缓,年轻一代的就业压力与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而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崛起,让韩国失去了以往的经济优越感。这种落差,被一些媒体和政客巧妙利用,将复杂的经济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情绪出口——把责任推到中国人身上。
韩国的主流媒体,大多掌握在与财阀关联的集团手中,而这些财阀与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紧密绑定。于是,逢中必反几乎成了舆论惯性。哪怕是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的事件,也可以被包装成“中国威胁”。这种长期灌输的结果,是让年轻一代在缺乏深度交流的情况下,对中国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
讽刺的是,韩国在经济和安全领域都离不开中国。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韩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的关键市场。半岛局势的稳定,更需要中方的合作。反华情绪如果失控,不仅会冲击韩国经济,还可能破坏地区安全框架。
更现实的一个例子,是韩国政府刚刚宣布,从九月底起到明年夏天,对中国团队游客实施免签政策,显然是为了刺激旅游业复苏。但如果游客在首尔街头频繁遭遇侮辱和骚扰,这一政策不仅会失去意义,还会直接打击韩国的国际形象。
李在明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表态虽然姗姗来迟,但至少释放了一个信号——不能再放任这种极端集会继续发酵。不过,光靠表态远远不够。如果不能通过法律手段遏制煽动仇恨的行为,不能限制虚假信息的传播,不能切断这些右翼团体的资金来源,那么韩国的民粹主义就会像野草一样反复滋生。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反华浪潮并不仅仅是一次外交摩擦,更是一场关于中韩关系走向的考验。如果韩国社会被民粹绑架,两国的战略互信将难以建立,经济合作也会受到冲击。历史早已证明,中韩关系一旦陷入冷淡,受损最大的往往是韩国自身。
如今的韩国,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李在明如果真想推动外交回归务实,就必须在国内先稳住舆论环境,防止反华被当作政治工具肆意利用。
否则,不论是经济利益还是地区安全,都会在情绪的裹挟下付出代价。
只是,现实往往比道理更复杂。无论韩国舆论如何歧视中国旅客,依然会有大批中国人选择去韩国旅游、购物、消费。
有人说,这是一种用钱包去“教育”对方的方式;也有人认为,这是在纵容对方继续傲慢。到底哪种更有用,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对此您怎么看?#上头条 聊热点#
新华网:
中国驻华大使馆发言:
来源:一航走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