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归元禅寺:藏经阁内翻经卷 慧光暗淌润禅心 (第三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5 19:24 1

摘要:各位看官,咱们上回说到武汉归元寺的放生池,那池子里的红鱼绿龟,配上岸边的曲桥回廊,真真是一幅活的水墨画。

原创作者:杜相环知鱼斋

谢绝任何媒体或个人转载,感谢各位粉丝的点赞、支持和打赏。

各位看官,咱们上回说到武汉归元寺的放生池,那池子里的红鱼绿龟,配上岸边的曲桥回廊,真真是一幅活的水墨画。

今儿个咱们再往寺里头走, 要说的这位“重头戏”,可比放生池多了几分书香墨气,少了些许烟火缭绕,正是那藏着万卷经文、千般宝贝的藏经阁。

您别瞧这藏经阁如今安安静静立在那儿,当年为了盖它,可是惊动了不少大人物。话说清光绪朝年间,归元寺香火越来越盛,香客捐的经卷堆得像小山,可寺里连个正经放经的地方都没有。住持看着那些发黄的经卷在禅房里受委屈,心里头不是滋味。

这事儿传到白寿臣军门和刘斌延观察耳朵里,两位大人一拍大腿:“佛门重地,哪能没个藏经的地儿?”当即召集乡绅富商,你一百两,我五十两,凑了满满一箱子银子。接下来的活儿,就落在住持恩普和首座隆静肩上。

隆静法师也是个能耐人,从九峰寺请来了《指京经》,又凑齐了一千一百二十七卷《全藏经》,这才动手盖楼。从光绪十五年筹款,到光绪二十年落成,整整五年功夫,这藏经阁才算站在了归元寺里。

您猜它什么样?两层高楼,五间宽绰,飞檐上雕着龙纹,廊柱上刻着莲瓣,远远望去,像一只展翅的大鸟,既庄重又灵动,比那王府的藏书楼还要气派三分。

楼是盖好了,里头的宝贝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刚开始只藏了《全藏经》和《指京经》,后来和尚们四处化缘,又添了《大集譬喻王经》《大明三藏法数经》,连稀有的《龙藏经》《续藏经》都收来了。

这些经卷有的用黄绸裹着,有的装在紫檀木匣里,最老的那几本,纸都黄得像琥珀,字却依旧清清楚楚,都是一代代僧人用香火熏出来的宝贝。

要说最稀罕的,还得是解放后各国送来的“国际友人”。缅甸送的贝叶经,您知道它是什么做的?

贝叶经是印度那边的多罗树叶,先煮后晒,再用铁笔在上面刻字,能保存上千年,虫不咬,水不烂,比咱们的宣纸还结实。唐朝诗人李商隐早就写过“兼闻贝叶经”,可见这宝贝有多金贵。

除了贝叶经,还有缅甸的大金塔模型,金光闪闪;锡兰的贝叶经比缅甸的更小巧,字像米粒似的;印度的阿克老石盒,摸着冰凉,据说里头装过舍利子;马来西亚的菩提树佛像,底座上还刻着梵文,透着一股热带的神秘劲儿。

现在藏经阁的下层改成了展览室,您进去一瞧,简直像进了佛教博物馆。北魏的铜佛,嘴角带着笑,衣纹像流水似的;唐代的木雕菩萨,身上的璎珞是真金贴的;元代的青花佛龛,蓝得像雨后的天空;清代的玉如意,摸着滑溜溜的,能照见人影儿。

最显眼的是三座大玉石佛,白得像羊脂,眉眼刻得温柔极了,听说光是雕这三座石佛,就花了三个匠人整整三年功夫。

您可能要问了,一座寺庙,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收藏经卷和佛像?其实啊,经卷是佛的“话”,佛像是佛的“影”,藏着这些,就像把佛法的根扎在了这里。归元寺的藏经阁,藏的不光是宝贝,更是一代代僧人的虔诚,是中国和各国的佛缘,也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念想。收尾:

藏经阁楼接云端,

万卷经文护玉栏。

贝叶千年藏智慧,

金身百态映禅关。

他邦宝器传友谊,

故国文物证沧桑。

莫道佛门清净地,

藏经阁里有华章。

下回咱们接着说归元寺的罗汉堂,那里的五百尊罗汉,各有各的脾气,各有各的故事,保证比藏经阁更热闹。您要是想听,别忘了准时来听我接着聊!

喜欢我的故事请点赞关注,我会继续努力,给大家奉献更多的好作品。

来源:杜相环知鱼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