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4日,呷哺集团半年报预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收窄至0.8亿-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74亿元减亏63.2%-70.5%。这个看似积极的信号背后,是一组更刺眼的数据:自2021年起,这家“火锅第一股”已连续亏损五年,累计亏损额达13.26亿元。
8月4日,呷哺集团半年报预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收窄至0.8亿-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74亿元减亏63.2%-70.5%。这个看似积极的信号背后,是一组更刺眼的数据:自2021年起,这家“火锅第一股”已连续亏损五年,累计亏损额达13.26亿元。
在餐饮业冰火两重天的2025年,呷哺的挣扎折射出行业深层焦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仅增4.3%,增速创三年新低;与此同时,161万家餐饮店黯然退场,相当于每天超8800家门店关闭。当“活下去”成为行业主旋律,呷哺的减亏之路能否复制?餐饮商家又该如何在成本高压与消费降级中寻找生机?
01、减亏表象:成本优化与闭店止血
数字化供应链与战略性闭店形成“组合拳”,短期减亏成效显著,但收入下滑18.9%的隐忧不容忽视,折射出单店盈利能力仍待修复。
呷哺半年报中,“成本优化”成为关键词。集团通过数字化供应链改造,打通供应商协同链路,升级物流枢纽及标准化流程,实现综合成本下降。更关键的是资产减值损失同比锐减64.1%,这源于2024年大规模关闭138家呷哺门店及73家湊湊门店的“刮骨疗毒”。
“以前我们在商场里盲目扩张,有些门店日销不足3万元却要承担高额租金。”一位接近呷哺的业内人士透露,2024年关闭的门店中,超60%位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部分单店月租金高达40万元。通过聚焦北京、河北、上海等高潜力区域,新开门店平均投资回收期从18个月缩短至12个月。
但收入端的压力依然明显。19亿元的半年营收较去年同期下滑18.9%,反映出客流恢复乏力。“关闭低效门店必然导致营收收缩,但这是必要的阵痛。”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吴坚指出,呷哺当前策略类似2022年海底捞的“啄木鸟计划”,通过牺牲规模换取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湊湊品牌贡献了集团近40%的营收,但2024年其收入同比下滑26.5%至19.48亿元。为挽救高端线,湊湊在深圳、珠海等城市试点258元无限和牛自助,单店日均营收提升至12万元,较常规店增长50%。这种“高端突围”能否持续,成为观察呷哺转型的重要窗口。
02、内忧外患:战略摇摆与市场挤压
从“平价小火锅”到“高端化突围”的定位摇摆,叠加火锅赛道6500亿元市场的存量绞杀,呷哺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消费者认知重构迫在眉睫。
“以前30元能吃饱,现在随便点点就上百。”北京消费者李女士的吐槽道出呷哺的核心矛盾。2021年启动的“高端化”战略使客单价从58元飙升至85元,但服务与体验未能同步升级,导致老客流失。红餐大数据显示,2023-2025年,人均消费70元以下的火锅门店占比从44.8%升至65.7%,呷哺的提价策略显然与市场趋势背道而驰。
内部管理的动荡加剧了战略摇摆。2021年以来,呷哺经历三次管理层更迭,从创始人贺光启复出到职业经理人团队接手,战略方向几度调整。“一会儿学海底捞做服务,一会儿对标太二搞极致单品,结果邯郸学步。”一位前呷哺区域经理透露,2023年推出的“一人食烤肉”项目,仅试点3个月就因内部意见分歧仓促叫停。
外部竞争则呈现“前后夹击”态势。下沉市场遭遇蜜雪冰城旗下“幸运咖火锅”的围剿,后者以29.9元单人套餐切入;中高端市场面临海底捞“外卖+堂食”双渠道挤压,其2025年上半年外卖收入增长23.3%至5.8亿元。更严峻的是区域特色火锅崛起,贵州酸汤火锅、云南菌菇火锅等细分品类在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均破10亿次,不断分流客群。
餐饮界认为,呷哺的困境具有行业代表性:“当火锅赛道从增量转入存量竞争,缺乏清晰定位的品牌必然被挤压。呷哺既要应对海底捞的规模优势,又要防御区域特色火锅的差异化冲击,战略模糊使其陷入被动。”
03、自救实验:从供应链革命到合伙人制
数字化供应链降本15%,“凤还巢”计划激活一线员工,呷哺试图以组织变革打破困局。首批5家合伙门店实现盈利,但能否复制仍是未知数。
在锡林郭勒盟的羊肉加工基地,呷哺的数字化改造正在见效。通过实时销售数据与消费趋势预测,采购误差率从12%降至5%以下;与10家核心供应商签订“量价挂钩”协议,牛肉采购成本同比下降8%。这套由前京东物流高管主导搭建的供应链系统,使食材损耗率从行业平均8%降至4.5%。
更具突破性的是“凤还巢”合伙人计划。不同于传统加盟,呷哺采用“三方持股”模式:集团占股60%,合伙人(店长及核心员工)占30%,高管团队占10%。首批21位合伙人中,5家试点门店全部实现盈利,北京某合伙店甚至创下5个月回本的纪录。
“以前拿固定工资,现在门店利润的30%直接分红。”北京通州万达店合伙人张宁算了笔账:月利润50万元时,他能分得10万元,是原来年薪的4倍。这种“利益绑定”使合伙店翻台率达到4.2次/天,较直营店高出20%。呷哺计划未来三年将合伙店扩展至500家,占总门店数的50%。
但风险同样存在。福建华策品牌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指出:“合伙制的核心是标准化与灵活性的平衡。呷哺既要保证1000+门店口味统一,又要给合伙人自主空间,这对管理能力是极大考验。”目前已有合伙人为追求短期利润私自降低食材标准,导致客诉率上升。
04、行业启示:连锁餐饮的生死考题
呷哺案例折射出餐饮连锁三大生存法则:供应链效率决定成本底线,组织变革激活人效,而精准定位则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在6500亿元的火锅市场中,呷哺的挣扎具有样本意义。其经验教训正在改写行业认知:
供应链深度决定生存底线。蜀海供应链数据显示,头部火锅品牌通过集采可降低食材成本15-20%,而中小品牌则要高出30%。呷哺的实践证明,当数字化供应链能将物流成本压缩至营收的3%以下时,即使在亏损状态下也能维持现金流平衡。
组织变革释放增长动能。从海底捞的“师徒制”到呷哺的“合伙人计划”,餐饮连锁正在破解“大企业病”。米村拌饭通过类似机制实现1800家店盈利,印证了“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决策”的有效性。
精准定位穿越消费周期。红餐研究院指出,2025年存活的火锅品牌呈现“两极化”:要么像海底捞以服务构建壁垒,要么像巴奴以“毛肚专家”身份占据细分心智。呷哺的教训在于,在“大众”与“高端”之间摇摆,最终失去核心客群。
餐饮界认为,“呷哺的减亏只是阶段性胜利,能否持续取决于能否重建消费者认知。在人均消费持续下行的当下,回归'高性价比'或许是唯一出路,但这意味着要承受短期利润压力。”
呷哺半年报的“减亏”数据,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低迷的餐饮市场。但剥开数据外衣,13亿累计亏损的窟窿仍需填补,18.9%的收入下滑更敲响警钟。
这场自救之战中,最值得关注的不是数字化供应链带来的成本优化,也不是合伙人制激发的短期热情,而是呷哺能否重拾“小火锅开创者”的初心。当餐饮进入“精耕期”,企业需要的不是跟风扩张的勇气,而是自我革新的魄力。
呷哺的案例提出三个命题:在消费分级时代,连锁餐饮如何平衡规模与利润?当供应链优势趋同时,组织能力能否成为新的护城河?面对区域品牌崛起,全国性连锁的价值何在?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未来五年餐饮行业的格局。
对于更多挣扎中的餐饮人,呷哺的启示在于:不要迷信规模神话,也不必畏惧巨头挤压。在6.5万亿的餐饮市场中,只要找到精准定位,100家店也能活得滋润;反之,迷失方向的巨头,同样可能折戟沉沙。
活下去不难,难的是带着尊严和初心活下去——这或许是呷哺用13亿亏损换来的最珍贵行业启示。
来源:餐饮界canyin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