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安县光照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冬油菜营养物质的积累,容易形成好的品质和产量。但是,当前的生产种植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秋、春季的干旱和冬季的低温天气会对冬油菜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在极端低温、干旱天气,若油菜品种的抗寒性不佳或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容易导
冬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
[基金项目]2023 年天水市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类项目(2023-NCK-9193)资助
谈亚峰等
秦安县光照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冬油菜营养物质的积累,容易形成好的品质和产量。但是,当前的生产种植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秋、春季的干旱和冬季的低温天气会对冬油菜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在极端低温、干旱天气,若油菜品种的抗寒性不佳或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容易导致油菜苗情不足,甚至种植失败。通过冬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可精准控制播种密度、施肥量和灌溉量,提高油菜的抗逆性能,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机械化种植还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为油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冬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立足多年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际,分析冬油菜的生长特性和发育特点,从精细整地、科学施肥、选用良种 、种子处理、播种密度、播种适期、播种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时收获等方面总结冬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
1 冬油菜的生长发育特点
冬油菜的生育期较春油菜长,一般为290~300 d,全程经过 3 个生长发育阶段,分别为冬前的出苗期和枯叶期,冬季的枯叶期和返青期,以及冬后的返青期和成熟期,经历135~150 d 的漫长越冬期。主要的生长发育期是冬前生长期的 60 d 左右和冬后返青至成熟的 80 d 左右。
1.1 生育期长
与春油菜相比,冬油菜苗期生长较慢,时间较长,一般从 8 月中旬播种后,直到进入枯叶期,要经历 120 d 左右的冬前出苗期和枯叶期。而处于越冬阶段的枯叶期和返青期也较长,一般从 12 月中下旬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3 月上旬。
1.2 抽薹期需肥量大
冬油菜在进入抽薹期后,生长非常迅速,需要大量追肥,需追施尿素 6 kg/667m 2 ,才能保障处于抽薹期的油菜的营养供给。
1.3 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与春油菜相比较,冬油菜具有较强的“三抗”特性,即抗寒性、抗旱性和抗病性,且产量较高。在冬季,冬油菜还能够起到很好的地表覆盖效果,对保护生态环境作用明显。
2 栽培管理技术
2.1 精细整地
结合前茬作物,适时整地,深耕或深松均可,一般深耕深度为 25~30 cm,深耕后机械耙 2~3 遍,做到粉碎耙平。或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将秸秆粉碎,在带有翻转埋茬功能的旋耕机整地后,用开沟机做成宽 1.5~1.8 m 的平整畦面;或用集秸秆粉碎、翻转埋茬、开沟作畦于一体的复式耕整地机具进行作业。整地完成后及时蓄水增墒,或灌水造墒,在土壤适宜作业时再进行耕翻作业和耙耱作业,达到地面平整,耕作层深厚,并且上虚下实,墒情充足,确保播种出苗率。生产中,结合整地施用石灰氮 40 kg/667m 2 防治根肿病、线虫、杂草等病虫害。
2.2 科学施肥
冬油菜种植,结合整地深施基肥,基肥施用量为整个施肥量的 50% 左右。氮肥、钾肥和硼肥等应根据当地土壤特性及肥力条件进行配合施用。可施入农家肥 2 500~3 000 kg/667m 2 ,或商品有机肥 150~200 kg/667m 2 ,尿素 15~20 kg/667m 2 ,二铵 15~20 kg/667m 2 ,硼肥 1.0~1.5 kg/667m 2 。磷肥和硼肥全部用作底肥,50% 的氮肥作种肥施入,50%的氮肥作追肥使用。注意,如采取种肥混播复式作业机具施用基肥时,要选用不易吸水的颗粒肥料,防止结块堵塞;选用 N∶P 2 O 5 ∶K 2 O 为 21∶12∶7 的油菜专用缓释肥的用量为 40~50 kg/667m 2 。
2.3 选用良种
冬油菜良种的选用,应选择甘肃省内审定的品种,或在农业农村部已经登记注册的高产、优质、高油、抗病、耐迟播的油菜品种。实际生产中注意选择以抗旱、抗寒、稳产的白菜型品种为主,选择的原则首先要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的生长要求,其次要适合当地的种植制度,并且品种本身拥有优良的综合性状,株型紧凑,早熟耐寒、早发能力强、抗倒伏、抗裂角、抗病虫、适合机械化作业 。一般要求种子无淋雨、无破损、无霉变、籽粒饱满,种子的纯度和净度≥98%,发芽率≥95%,水分≤9%。
2.4 种子处理
在精心选出种仁饱满、健壮均匀、生活力强的高质量品种的基础上,做好播种前的发芽试验。播种前应晒种 2~3 d,做好消毒杀菌工作。可用 10% 的盐水浸泡并捞出秕子和杂质,再用 50~55 ℃ 的温水浸种 20 min,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另外,还应参考当地病虫害可能发生的种类和程度等,选择相应的药剂进行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处理,如乐斯本、灭幼脲和农用链霉素等药剂,及时灭杀种子表面的病菌和病原微生物等。也可用1∶300 倍液的福尔马林液浸种 20~25 min,沥干闷种 2 h 后用清水洗净备用,以提高种子播种后植株的抗病能力和抗虫能力。
2.5 播种密度
为确保冬油菜适当的种植密度,适期播种的适宜播种量为 250~350 g/667m 2 ,基本有效苗数约 3 万株/667m 2 。晚播或土壤肥力较差的田块应适当提高播种量。注意种植密度不可过大,以防止营养、光照和水分不足,从而影响壮苗的培育,出现苗小、苗弱,难以越冬成活。一般情况下,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冬 油 菜 留 苗数 2.0 万 ~ 2.5 万 株 /667m 2 为宜,水肥条件不足的旱地留苗数以 2.5 万~3.0 万株/667m 2 为佳。
2.6 播种适期
冬油菜适时播种是确保培育壮苗最重要的措施。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区冬油菜的播期不相同,应以当地最佳播期为宜。以当地秋季日平均气温下降至 15~20 ℃ 为适宜播期,播期在 9 月初至 10 月上旬,覆膜冬油菜适宜播期应比同区域露地播种的推迟 10 d 左右。
2.7 播种方式
冬油菜种植注意做好适墒抢种,机械化播种按照机具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作业,优先选用可一次性完成多道工序的联合直播机进行精量播种。一般的机械直播播种行距为30~40 cm,播种深度为 2~4 cm,生产上要求播种深浅均匀一致,各行播量一致性变异系数≤7%、行距一致性变异系数≤5%、漏播率≤2%。
2.8 田间管理
2.8.1 间苗与保墒有 50%~70% 油菜籽出苗时,及时进行查苗和放苗工作,注意防止因为膜内温度过高而灼伤幼苗。有 10 cm 以上缺苗断垄或漏播地段等现象时,立即进行带水移栽,及时补苗,对于播种量较大,出苗数较多的,要在幼苗长出 5 片叶之前及时拔除病苗和弱苗,确保每穴 1~2 株即可;油菜苗长出 2~3 片真叶时,进行疏苗和间苗作业,避免发生生长强壮的壮苗欺压相对弱小的小苗,而出现油菜苗生长不整齐的不良现象。油菜苗长出 4~5 片真叶,苗高达 10~12 cm时,进行第 1 次深锄和定苗作业,抽薹前后结合培土进行第 2 次中耕除草,同时浇足水。比较寒冷的地区,则在越冬前,油菜叶片发生干枯,土壤出现昼消夜冻时,适当进行耙耱和覆土作业,覆土厚度以油菜生长点覆盖于土层为宜,既可保持适宜的水分,还可起到一定的保苗和防冻效果。
2.8.2 灌水与追肥倡导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管理措施。冬油菜种植,一般需在 3 月中下旬的返青期灌 1~2 次返青水,开花期保持土壤湿润,终花期适量进行第 3 次灌水,对提高油菜结实率效果明显,同时注意天气变化,谨防贪青晚熟和倒伏减产现象发生,在 10 月底至 11 月中旬灌 1 次越冬水。直播油菜大多在间苗后施入苗肥,定苗后进行第 2 次追肥;追施氮肥在返青前10~15 d 进行,结合灌溉,追施尿素 5~10 kg/667m 2 ;喷施叶面肥选用 2% 尿素、3% 磷酸二氢钾和 0.18% 硼砂混合液,用量为 40~50 kg/667m 2 ,追施时期为蕾苔期和初花期。追肥和喷肥次数为 1~2 次,施用时间以 17:00 — 18:00为佳。也可结合防虫灌水一并进行。
生产实践中,常采用“一促四防”技术,增产效果显著。具体为:在油菜初花期,采用无人机叶面喷施 0.3%~0.5% 的硼砂溶液(硼砂300~500 g/667m 2 )和 99% 磷酸二氢钾(100 g/667m 2 )混合液,有效促进油菜后期生长发育,防止油菜花而不实和菌核病的发生,以及高温逼熟现象,确保油菜的高产和稳产 。同时,还应做好油菜早衰的防控工作,尤其是地膜油菜容易出现早衰现象,常采用叶面喷施速效肥的方法,增加油菜养分的供给。如选用1% 尿素(10 kg/667m 2 )+0.5% 磷酸二氢钾(150 g/667m 2 )+0.1%~0.3% 硼砂(硼砂 300~500 g/667m 2 )混合水溶液喷施油菜叶面,对防止早衰有较好效果。
2.8.3 病虫害防治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防治原则,坚持以农业调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为主,化学防控为辅的植保方针。生产中发现,选择甘蓝型油菜品种,且常年连作、选择低洼和排水不良地块、播种过早、氮肥施用过量过晚、耕作粗放的情况下,油菜田霜霉病一般发病较重;当出现降雨量过大、湿度过大,尤其是油菜成熟前 20 d 内过量降雨时容易感染菌核病。当遇到雨水较多的年份时还容易发生白粉病。
1)农业防控。以农业防控措施为主,选留无病和抗病性强的种子,做好做细种子处理工作;合理倒茬,轮作其他作物时注意选用非十字花科作物;加强肥水管理,增施腐熟有机肥,并做好中耕培土,培育壮苗等;及时清洁田园,清除病残植株,减低虫口基数,拔除其他危害油菜正常生长的植株;清沟排渍,花期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和黄叶。
2)物理防控。对于鳞翅目害虫和鞘翅目害虫等,可利用杀虫灯进行诱杀,杀虫灯设置密度为每 2~3 hm 2 设置 1 盏;对于蚜虫和潜叶蝇等害虫,可使用黄板和蓝板进行诱杀,设置密度为 20~30 块/667m 2 为佳。
3)生物防控。利用生物农药和释放害虫天敌,如菌核病,在初花期或发病初期喷雾盾壳霉(100 亿个孢子/g 盾壳霉可湿性粉剂),按 100 g/667m 2 进行病害防控。
4)化学防治。霜霉病可选用 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1 000 倍液喷雾防治;菌核病可选用 40% 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150 g/667m 2 喷雾防治;白粉病可选用30% 唑醚·戊唑醇悬浮剂 30~40 mL/667m 2喷雾防治;蚜虫可选用 25%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4~8 g/667m 2 喷雾防治;菜青虫可选用2.5%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 20~40 mL/667m 2喷雾防治;潜叶蝇可选用 1.8% 阿维菌素微乳剂 60~80 mL/667m 2 喷雾防治,阔叶杂草可选用 30% 二氯吡啶酸可溶液剂 30~40 mL/667m 2喷雾防治,禾本杂草可选用 12% 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 30~40 mL/667m 2 喷雾防治。
2.9 及时收获
生产中大多选用油菜籽联合收获机进行收割,收获时严格按照机具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选用联合收获方式时,要求总损失率≤8%、含杂率≤6%、破碎率≤0.5%,结合农户要求,割茬高度在 10~30 cm 。
冬油菜收获期为终花后 35 d 左右,油菜田 90% 以上角果的外观颜色全部变成黄色或褐色,完熟度基本一致时为佳 。注意防控裂角损耗和落粒损耗,油菜收割后需要堆放5~7 d,完成后熟作用后进行晾晒脱粒工作。脱粒后的油菜籽再次进行杂物清除,充分干燥并经过降温后完成入库,确保颗粒归仓,丰收丰产。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