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的子根 ,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 80~120 cm。附子喜冷凉天气,喜光、耐低温但忌高温,在海拔 1 900~3 000 m 区域最适合生长栽种。附子忌连作,适合在土层疏松、地势平缓、排灌方便的肥沃壤土栽种。附子味辛、甘,性大热,为常
鹤庆县高原特色附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徐润兰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的子根 ,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 80~120 cm。附子喜冷凉天气,喜光、耐低温但忌高温,在海拔 1 900~3 000 m 区域最适合生长栽种。附子忌连作,适合在土层疏松、地势平缓、排灌方便的肥沃壤土栽种。附子味辛、甘,性大热,为常用的重要中药材品种之一,有毒,属温里药,具有补火助阳、散寒去湿的功效 。附子主产于我国四川、陕西、云南、甘肃、湖北等地区,北方地区也有种植 。鹤庆县全县面积 2 395 km 2 ,县境东西最宽 37 km,南北最长 85 km。该地冬干夏湿,属高原季风气候。最高海拔点在西邑镇马耳山主峰,为 3 958.4 m,最低海拔点在龙开口镇洛琅村委会下营自然村的金沙江畔,为 1 162 m,最高海拔与最低海拔相差 2 796 m。近年来,鹤庆县年均气温 13.9~14.9 ℃,年降雨量 854.0~997.3 mm。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生物多样性特点显著,适宜多种中药材种植。这为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和人工驯化种植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条件,也为中药材产业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种植的品种有红花、当归、附子、重楼、白及、草乌、续断、川芎、大黄、木香等。2023 年鹤庆县中药材栽种面积 1 340 hm 2 ,产量 2 248.2 t,产值 1.75 亿元,其中附子 200 hm 2 ,产量 731 t,产值 0.44 亿元,主要种植在草海镇高海拔(2 700~3 000 m)的马厂村、新峰村,其次是安乐村,其他乡镇零星种植,收获的鲜附子由鹤庆县马厂高源明珠中药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鹤庆马厂天辰生态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收购,加工成附子片,销售给四川、广西、昆明等地有资质的制药企业,增加中药材产品附加值,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由于农户习惯于传统的栽培模式,种植技术含量低,多采用自繁自育方式,导致种子品质参差不齐,致使中药材产量和品质差异较大。为了提高鹤庆县高原特色附子产量和品质,实现高产、优质,增加种植户经济收入,促进鹤庆县社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本文从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安全生产措施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鹤庆县高原特色附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供高海拔地区种植户参考。
1 选地整地
附子栽种应选择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排灌便利、土壤 pH 值为 6.5~7.0 的沙壤土为宜。整地时施入基肥,施复合肥 600 kg/hm 2 、农家肥 37.5~45.0 t/hm 2 ,并施入 70% 敌克松 22.5 kg/hm 2 进行土壤消毒。深翻耙平后开沟理墒,墒面宽 1 m,墒沟宽 30 cm、深 20 cm,确保墒平、土细、沟通畅。
2 播种
2.1 种子选择及处理
目前,附子有大花叶、小花叶、南瓜叶、艾叶等20 多个品系。在鹤庆县种植较广泛,抗逆性较强、产量高、品质好的主要有南瓜叶和艾叶 2 个品系。种子选择十分重要,应选择色泽新鲜、呈倒卵形、中等大小、芽口饱满、无病虫伤害的强健块根作为种子,确保出苗齐整、苗株健壮、抗逆性强、块茎大,这样有利于加工成优质附子片 。生产上,应选须根毛粗壮且长、个体完整的健壮子根作种,剔除缺芽、霉烂、无底根及有损伤的子根。凡是块根皮上有黑疤、伤口和病虫害的子根,都不能作种用。播种前需晒种 1~2 d,并用0.2%~0.3%种子重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以预防苗期病害 。
2.2 种子选择注意事项
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喷施过膨大素的附子块根不能作种,否则会导致苗期病害较多,死苗严重,造成减产,大大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播种时间及方法
2.3.1 播种时间
鹤庆县附子播种最佳时间为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下旬。
2.3.2 播种方法
用种量为 4 500~5 250 kg/hm 2 。墒面整好后,按宽窄行横向条播,窄行株行距为 20 cm×20 cm,宽行株行距为 20 cm×30 cm。播种时,种子芽口向上摆放,在开挖下一种植沟时将细土覆盖到摆好种子的上一种植沟上,覆盖厚度 6~7 cm,墒心略高以避免积水。每隔 10 株左右在墒边多播 1 粒种子,以备补苗用,确保附子丰产。
3 田间管理
3.1 查缺补苗
附子幼苗出齐后,及时查缺补苗,并及时拔除霜霉病植株和萎蔫病植株。缺苗处用强健无病虫害的带土备用苗补栽,压实土壤,并浇清粪水,以利于成活,做到苗齐、苗壮。
3.2 除草、追肥及培土
附子生长过程中,除草至关重要,必须做好除草工作。除草方式有两种,一是人工除草,在附子幼苗全部出土后至开花前进行 2~3 次人工锄草;二是用扑草净进行化学除草。必须做到有草即除,保持田间无杂草。
科学追肥是提高附子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生产上一般需进行 3 次追肥。2 月中旬进行第1 次追肥,施复合肥 300~375 kg/hm 2 ,在宽行间开挖小沟,顺沟施入,以利于提苗;5 月下旬进行第 2 次追肥,施复合肥 450~525 kg/hm 2 、钾肥 150~300 kg/hm 2 ,以促进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第 3 次在 8 月上旬进行,施复合肥 300~375 kg/hm 2 。追肥后进行培土,培土厚度 6~10 cm。为了便于排水,培土做成龟背形。
3.3 灌溉与排水
附子需水量较少,应根据土壤湿度适量浇灌。幼苗出齐后,若出现缺水现象应及时灌水。进入雨季,大雨过后应及时进行排水,以免积水造成附子块根腐烂,影响产量和质量。
3.4 摘顶、除芽、修根
为控制附子地上部分徒长,让营养集中于根部,促进地下块根的成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在第 1 次修根 7~8 d 后,苗高 40~50 cm 时开始摘顶。用竹签轻轻挑去茎顶嫩尖,在摘顶过程中不要损伤附子叶片。通常每株留叶 6~8 片,摘顶后,腋芽生长较快,要及早抹除,7 d 除芽 1 次 [6] 。附子在生长期要进行 2 次修根,这有利于提高附子产量和品质。4 月下旬修根 1 次,轻轻刨开附子根部土壤,保留 3~4 个健壮的小附子,其他小附子全部切除。修完第 1 株,接着修第 2 株,用第 2 株的土壤覆盖第 1 株的根部,依次进行;第 2 次修根应在第 1 次修根后 1 个月左右进行,方法与第1 次相同,重点是修掉茎基上新生的小附子。修根过程中注意勿伤附子根和茎秆。
4 病虫害防治
4.1 病害防治
鹤庆县附子病害最常见的有霜霉病、根腐病、萎蔫病、白粉病和白绢病 5 种。选用抗(耐)病品种,播种前清理田间病残植株并选用无病健壮种子,与禾本科作物麦类、玉米等进行轮作。亦可用银法利+安泰森+百菌清进行喷雾,预防病害发生。
4.1.1 霜霉病
霜霉病通常在 3—5 月发病,是苗期较为普遍而又十分严重的病害。病株叶片狭窄卷曲,直立向上伸长,叶片背面产生紫褐色霉层。病发后,整株逐渐枯死,生产上叫做“灰苗”。成株发病顶部叶片变白卷曲,呈现暗红色或黑色焦枯,茎秆碎裂而死。防治措施:发现病苗及时拔除,发病早期,用 65% 代森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25% 吡唑醚菌酯 1 000~1 500 倍液、80% 烯酰吗啉水分散颗粒剂 2 000 倍液或 70% 丙森锌可溶性粉剂 400~600 倍液喷雾防治。7~10 d 喷药 1 次,连喷 3 次。
4.1.2 根腐病
根腐病通常 4—7 月在低洼有积水的地方发生,危害植株根部。发病时植株叶片萎蔫,逐渐死亡。防治措施:用 70% 噁霉灵可溶粉剂 40.5~81.0 kg/hm 2 对土壤进行浇灌,4 月中旬、7 月中旬各浇 1 次;亦可用丙环唑 250 g/L 乳油 1 800~2 500 倍液喷雾。
4.1.3 萎蔫病
萎蔫病一般在 4 月中旬发生,属土壤传染性病害。茎秆上产生黑褐色条纹,叶脉呈现黑色油状条纹,叶子逐步变黄后逐渐死亡,把块根横向切开有玄色环纹。防治措施:选择大小均匀、芽口饱满、无病虫害的强健块根作种,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用 50% 苯菌灵可湿性粉 1 600 倍液喷雾,每 15 d 喷 1 次,连喷2 次;亦可用 70% 敌磺钠可溶粉剂 3 750~7 500 g/hm 2兑水浇灌,或 70% 敌磺钠可溶粉剂按 1∶95~1∶150(药种比)比例拌种。
4.1.4 白粉病
白粉病一般在 6—9 月发生,重点危害叶片,感染后叶片产生白色粉层,逐渐焦枯死亡。防治措施:发病初期,用 25%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1 500~2 000 倍液或 30%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2 000~2 500 倍液喷雾防治;亦可用 0.8% 大黄素甲醚悬浮剂 1 000 倍液喷雾,或 25% 粉唑醇悬浮剂 1 000~1 500 倍液喷雾,每 10 d喷药 1 次,连喷 3 次。
4.1.5 白绢病
白绢病主要发生在夏季高温多雨时节,重点危害附子茎与母根交界的位置。初期叶片自下而上逐步变黄,严重时叶片枯萎,之后茎秆倒伏全株死亡。防治措施:选择健壮乌头作种,与麦类、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发病初期,将病株连土挖起并进行深埋,对带病菌土穴撒漂白粉消毒,再用 42% 苯菌酮悬浮剂 1 500~2 000 倍液或 20% 吡噻菌胺悬浮剂 800~1 200 倍液喷雾,隔 10 d 喷药 1 次,连续喷药 2~3 次,避免病菌蔓延。
4.2 虫害防治
附子虫害主要有蚜虫、小菜蛾、蛀心虫、斜纹夜蛾、叶蝉、根结线虫和蛴螬。
4.2.1 蚜虫、小菜蛾
通常干旱季节 3—4 月易发生,5—6 月是发生盛期,主要为害植株顶部嫩茎。可选用 10% 虫螨腈悬浮剂 1 000~1 500 倍液、40% 乐果乳油 1 500 倍液或25%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2 000~2 500 倍液喷雾防治,10 d 喷 1 次,连喷 2 次。
4.2.2 蛀心虫
蛀心虫(又名钻心虫)通常 4 月中旬产生,主要为害附子茎秆,蛀食植株组织,导致植株上部逐渐萎蔫下垂,称为“勾头”。防治措施:出现“勾头”时,及时摘除“勾头”,集中烧毁。看到心叶变黑时,用 50 g/L S-氰戊菊酯乳油 2 000~2 500 倍液,每 15 d 喷 1 次,连续喷药 2~3 次;亦可用 50% 倍硫磷乳油 600~800 倍液喷雾防治,30 d 喷 1 次,连喷 2 次。
4.2.3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通常 4 月上旬产生,为害植株叶片,幼虫期咬食叶片,致使叶片有孔眼或缺刻。可用 80%敌敌畏乳油 800 倍液、10% 杀灭菊酯 1 500~2 000 倍液喷雾或 20% 虫酰肼悬浮剂 2 000~2 400 倍液喷雾防治。
4.2.4 叶蝉
叶蝉从 4 月上旬至 6 月底为害植株叶片,用其口器吸食叶脉中的汁液,导致叶片脱水,出现黄斑、干枯,严重时导致植株叶片凋谢、枯萎。用 40% 乐果乳油 1 500 倍液进行喷杀,或用 10% 杀灭菊酯 2 000 倍液进行喷雾。也可用生物防治方法,引入天敌如瓢虫、蜻蜓等,来控制叶蝉数量。
4.2.5 蛴螬
蛴螬主要为害附子块根。幼虫咬食附子块根,致使块根出现凹凸不平的孔洞,导致植株逐步枯萎。可用 90% 晶体敌百虫原药或 1%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配制成毒饵诱杀,亦可用 20% 毒死蜱微囊悬浮剂 8.25~9.75 kg/hm 2 灌根。
4.2.6 根结线虫
附子根结线虫主要发生在须根上。须根上产生串珠状根结,起初为黄白色,然后逐渐变为褐色,严重时腐烂,剖开根结可见白色线虫。植株发育受阻,生长停滞,植株矮小,叶片黄白色易脱落,造成附子减产,质量下降。因此,根结线虫的防治不容忽视,用0.5% 阿维菌素颗粒剂 30.0~37.5 kg/L,于播种前土壤穴施或沟施,可有效防治根结线虫的发生。
5 采收加工
鹤庆县高海拔地区附子一般在 10 月收获,收获时,割去茎秆,用二齿耙或三齿耙把附子整株挖出,摘下附子,并剪下母根晒干成乌头。采挖的附子需分级包装,分级标准:单个>80 g 的为特级,单个>60~80 g 的为一级,单个>40~60 g 的为二级,剩下的为等外级。各级别分类包装后销售。等外级附子一般作种用,及时栽种,不能久放,避免腐烂。不能及时栽种的,应摊放在干燥阴凉处,厚约 4 cm,并随时翻动,以免发热霉烂,存放时间不宜超过 10 d。
6 安全生产措施
附子有毒,属乌头碱类毒性中药材,不能随便食用,也不能在市面上随意交易,必须通过有资质的加工企业依法合理加工后在正规渠道销售。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好安全生产宣传、管控工作。依据《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附子、草乌等乌头碱类毒性中药材,需在严格管控下进行种植、加工和流通,严禁将毒性鲜果和未经依法炮制的毒性中药材产品流入市场或农户加工自食,以免给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擅自销售或赠送未经依法炮制的毒性中药材产品,导致人员中毒和伤亡的,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为了防止乌头碱类毒性中药材附子、草乌中毒事件的发生,避免给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危害,鹤庆县农业农村局、卫生健康局、商务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有关单位应做好乌头碱类毒性中药材附子、草乌等安全生产知识宣传。鹤庆县辖区内的附子、草乌等乌头碱类毒性中药材种植户,自觉接受县、乡相关人员的检查和监督管理,建立订单式种植模式,按需求量合理组织生产,主动向当地村民委员会报告种植计划、生产规模和产品流向,建立基地种植台账和产品销售台账,严格遵守毒性中药材生产管理规定,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