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之间》8月15日起正式推出!12位老外讲述亲身感知的绿色中国故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4 12:41 1

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年来,这段话语激荡在山海,回响于世界。明天(8月15日)开始,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市委网信办、新民晚报社联合推出的《老外讲故事》第六季系列融媒体产品《绿水青山之间》正式上线,来自美、英、德、日、澳等8个国家的12位外籍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年来,这段话语激荡在山海,回响于世界。明天(8月15日)开始,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市委网信办、新民晚报社联合推出的《老外讲故事》第六季系列融媒体产品《绿水青山之间》正式上线,来自美、英、德、日、澳等8个国家的12位外籍人士将讲述他们用脚步丈量、用镜头记录、用心灵感知的绿色中国故事。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前不久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也对“两山”理念进行了系统阐释。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如何认识生态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老外们如何看待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本系列融媒体产品中,12位外籍人士分别聚焦生态农业、水系治理、动物栖息、建材环保、植树造林、乡村旅游等主题,讲述亲历故事与真切体悟。

这里有绿水青山。美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环境工程专家里特曼教授2005年和同济团队一起开展对上海滴水湖及周边河道水质修复研究,为滴水湖水环境保护提供了珍贵的早期第一手资料。20年后当他再次来到滴水湖,亲手采集的湖水检测结果令他赞叹不已,曾经担忧的水质问题如今成了滴水湖的闪光点。

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执着于用镜头记录长江,电影《再会长江》让观众看到了长江真切的变化,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最好的展示。

来自澳大利亚的马丁是帆船运动的爱好者,20年来见证了淀山湖水质的逐年改善。“在上海的家门口,我们拥有一个美丽的湖泊”,他分享着自己与家人在淀山湖畔参与帆船运动的快乐经历。

18年前,付恺从德国来到上海,对鸟类的兴趣让他对上海这片土地产生了好奇与喜爱。而今,他已拍摄了370多种鸟类,收录在《上海南汇鸟类图集》中并在专业网站分享,他想让全世界都能看到上海的生态之美。

更多的老外则用亲身经历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比如,加拿大小伙鲁艾可在福建发现竹产业大有可为,又和伙伴在上海成立公司致力于推广绿色竹材与环保理念,如今绿色竹材已广泛应用于学校、图书馆等建筑中。

来自日本的石附健一在上海崇明通过有机种植和机器更新等方式,传递绿色农业的理念。广西、贵州交界的小县城群山环绕,50年以上树龄的枫香树随处可见,多特瑞“枫香香薰精油”的开发不仅提升了枫香树整体价值,也促使当地农民更加保护森林,达成人和大自然双赢。

留恋于莫干山的四季美景,尼泊尔滑翔伞国手飞龙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并开起了尼泊尔风情民宿,他还不断播撒环保种子,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和更多人创造一个世外桃源……

20年,滴水成城;20年,绿满金生。

绿水青山的世界回响

布鲁斯·爱德华·里特曼教授手中的水质检测仪,曾记录下上海滴水湖初见雏形时尚待修复的水质数据。20年后,当这位美国工程院院士再临故地,湖水检测结果令他感叹不已,“水质已经成了这里的闪光点!”

20年,滴水成城。20年,绿满金生。今年8月15日,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市委网信办、新民晚报社联合推出的《老外讲故事》第六季系列融媒体产品《绿水青山之间》明天正式上线。包括里特曼教授在内的12位外籍人士,将面对镜头,讲述他们用脚步丈量、用镜头记录、用心灵感知的绿色中国故事。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时至今日,“两山”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拓展,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标志性概念。前不久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十主题“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就对“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进行了系统性阐释。

“两山”理念重塑美丽中国,不仅成为全党全社会共识,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东方智慧与经验。中国20年的探索与实践,从来就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的一场生态革命,许多外国友人见证甚至亲身参与其中。《绿水青山之间》正是透过这些外籍人士对生态农业、水系治理、动物栖息、建筑环保、植树造林、乡村旅游的观察与实践,折射中国的环境变化,发展的理念变迁。

当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帕特里克·奈斯将他打造的云南农场命名为非洲语“卡比杉”(意为“好的”),当加拿大创业者鲁艾可写打油诗吟诵咏竹子的“擎天立地自从容”,这些带着温度的个体经验,让中国的环保政策与理念变得鲜活动人。“他者视角”到“我们逻辑”的转化,也让东方生态智慧获得了跨文化的解码,不但更具说服力,也给更多不熟悉中国的外国人,带来情感共鸣。

比如,尼泊尔滑翔伞运动员飞龙在莫干山找到了比故乡博卡拉更澄澈的天空,他驾驶伞翼掠过竹海的轨迹,与德国观鸟者付恺《上海南汇鸟类图集》中震旦鸦雀的飞行路线,在云端交织成优美的生态五线谱;德国建筑师林舒雅的ESG评估体系里,上海老建筑雷士德工学院的砖石肌理与江西工厂的被动式节能设计,构成对“可持续”最直观的注解;鲁艾可的竹材帝国更是展现了生态经济的可能性——从武夷山竹林到浦东写字楼,从德法学校的竹制楼梯到外卖餐盒的纤维替代,他用中国传统的“不可居无竹”,演绎着可持续发展的东方方案……

这幅跨越国界的青山绿水长卷,再现了中外思想的对话与交融的过程,也让中国智慧超越观念层面,进入全球环境治理的实操领域——当德国环保技术遇上中国市场规模,当尼泊尔运动员变成莫干山环保志愿者,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在生态维度获得了具象载体。世界终将理解,中国的绿水青山,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东方的生态文明,是世界的未来曙光。

生态没有国界,但需要翻译者。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有着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绿水青山之间》的国际传播叙事创新,不仅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可触可感,也让世界更加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当奈斯说“‘两山’理念是人类共识,绿色转型不是重返贫困的浪漫想象,而是创造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选择”,这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独特思考,正在重塑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认知。

归根结底,优质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共通的世界语言。

来源:上海静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