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这天气,大家有没有发现,早上出门时阳光有点“毒”,中午更是热得像进了蒸锅,连晚上的风都带着热气。尤其这几天,身边不少人都在说头晕、困倦、没胃口。
最近这天气,大家有没有发现,早上出门时阳光有点“毒”,中午更是热得像进了蒸锅,连晚上的风都带着热气。尤其这几天,身边不少人都在说头晕、困倦、没胃口。
这都是三伏天进入收尾阶段——“未伏”的典型表现。而且再坚持5天,未伏就要正式结束了。
可别小看这5天,它才是对身体最“刁钻”的考验。
这篇文章,就来聊聊三伏天尾声这段时间,到底气候对健康有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才能平稳度过这几年中最“伤人”的时节。接下来我们从气温变化、湿度波动、饮食调整、出行建议、作息习惯、老年人注意事项、身体调节能力等多个角度,一一拆解。
看完这篇,你就知道为什么我会劝你这几天尽量少出门。
先说气温,很多人误以为立秋以后天气就该凉快了,实际上并不是。
“秋老虎”这个词,形容的就是立秋后的短期高温回潮。未伏时期往往日头毒、气温高,但早晚温差开始拉大,这种冷热交替最容易让人中招。
尤其是心脑血管脆弱的人,本来高温就容易让血压波动,再加上昼夜温差,身体调节不过来,出门就容易出问题。
再说湿度。
三伏天最“黏人”的不是热,而是湿。特别是南方地区,湿度高得像进了桑拿房。
这个时候,人体排汗变慢、热量难散,很容易出现乏力、头昏、胸闷等不适。湿度一高,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相对下降,呼吸系统本就敏感的中老年人就更容易喘不过气。
建议这几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午后。
很多人觉得热天出汗多,就应该多喝冰水、多吃冷饮。其实这恰恰是个误区。
冷饮下肚,确实凉快一时,但会刺激胃肠道收缩,引发不适。而且长期这样吃,肠道黏膜反复受刺激,导致消化能力下降。
正确做法是喝常温水或稍微温一点的水,吃点水分足、但不寒凉的水果,比如桃子、西瓜适量吃点,但别当饭吃。
这几天的饮食也要特别注意,清淡是关键。高温天人体代谢快,消化系统却相对变弱,尤其是老年人。
这时候如果吃得太油腻、太刺激,很容易引起胃肠道负担加重,甚至诱发身体的不适。建议多吃点绿叶蔬菜、豆制品,适量摄入蛋白质,少吃红肉,多喝汤水。
不要一味追求“祛湿”食材,否则容易寒凉过头。
再说作息,这几天很多人白天觉得累,晚上却睡不着。
其实这是因为炎热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打乱了人体的生物钟。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顺应自然,早睡早起,白天适当午休,但别睡太久。
晚上别吃太晚,不要在临睡前玩电子设备,保持卧室通风、环境安静,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关于出门这件事,真的要再三提醒。未伏这几天,紫外线强度大,有时候虽没太阳直晒,但紫外线依然强烈,对皮肤、眼睛都是一种慢性伤害。
特别是长时间暴露在户外的人群,很容易晒伤,甚至诱发皮肤老化问题。建议尽量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这个高风险时段出门。
如必须外出,务必戴帽子、遮阳伞、穿长袖衣物。
很多人忽视了身体的“缓冲能力”。从三伏到秋天,天气并不是一下子凉爽,而是一个缓慢过渡的过程。
体温调节能力差的人群(尤其是老人、慢性基础问题人群)在这段时间更容易出现身体应激反应。比如早晚着凉,容易引发身体不适;突然吃冷饮,容易肠胃不适;洗冷水澡,更是对身体的刺激。
所以这个阶段,保暖和饮食都不能掉以轻心。
不少人喜欢趁着天气还热“发发汗”,说是排毒养生。
但汗液不是“毒素”,只是体温调节的一种方式。过度出汗反而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特别是钾、钠等元素流失,会让人头晕、心慌、甚至抽筋。
特别是老年人,本身体内容易缺水,这时候再大量出汗不补水,反而是危险信号。
再来说说洗澡。
很多人一热回来就冲个凉水澡,这其实也是个健康隐患。高温天身体表面血管扩张,突然遇冷会导致血管迅速收缩,对心血管系统是个冲击。
正确做法是用温水洗澡,水温在35℃左右,洗完擦干身体,尤其要避免洗完澡立刻吹空调或者坐在风口上。
空调这事也得说说。
我们不是说不能用空调,而是要科学使用。很多人图凉快,温度一调就调到22℃,其实这是个常见误区。
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否则室内外温差过大,容易引起身体不适。夜里睡觉建议开启“睡眠模式”,或者定时关闭。
长期贪凉,容易诱发身体不适。
再来看看心理状态。三伏末期,很多人情绪开始烦躁,脾气变大,注意力不集中。
其实这是因为高温影响神经系统,让人容易焦虑、易怒。这时候要学会调整情绪,适当运动、听音乐、规律作息,都有助于稳定情绪。
情绪波动大也是健康隐患,别小看它。
说到运动,未伏这几天不适合进行高强度户外运动。
因为高温下运动,心肺负担加重,特别是没有专业引导的人群,很容易因运动不当引发不适。建议选择室内通风良好的场所,做些舒缓的运动,比如太极、广播操、慢走等。
运动后补水很重要,但切忌暴饮。
这几天也别忽视防蚊防虫的问题。伏天潮湿,蚊虫滋生,很多人身上被咬得满是包。
被叮咬后不要抓挠,避免皮肤破损引发感染。建议使用正规驱蚊用品,保持室内干燥,清除积水。
特别是有孩子和老人的家庭,更要注意防护。
最后再提个不太被重视的点——饮水时间。
很多人等渴了才喝水,其实那已经是身体发出“报警”信号了。建议少量多次喝水,不要一次喝太多,以免稀释胃液。
清晨起床、运动后、饭前半小时、睡前1小时这几个时间段喝水最有效。
未伏虽是三伏最后阶段,却不是“安全期”。
这五天反而是对身体最严峻的考验。气温高、湿度重、昼夜温差大、身体调节差,再加上情绪波动、饮食作息紊乱,很容易让人小病不断。
如果能在这几天稳住节奏,该躲热就躲热,该吃清淡就吃清淡,该早睡就早睡,基本能安然度过这个“伏天收官战”。
本文参考资料:
1. 《中国气象局2024年三伏天气气候监测报告》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夏季健康生活行为指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来源:妇产科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