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由外部压力引发的震动,没有造成预想中的瘫痪,反而促成了一场始料未及的产业自救与变革。那些曾经被认为最令人担忧的状况,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其影响之深远,恐怕超出了决策者最初的设想。
华盛顿方面宣布,要对进口芯片征收接近百分之百的关税。这个决定背后,是一种清晰的意图,即通过极限施压,扰乱中国半导体的产业节奏。
许多人当时预想,接下来的画面将是中国相关企业的措手不及和市场的混乱,但事情的发展,却完全偏离了这条预设的轨道。
这场由外部压力引发的震动,没有造成预想中的瘫痪,反而促成了一场始料未及的产业自救与变革。那些曾经被认为最令人担忧的状况,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其影响之深远,恐怕超出了决策者最初的设想。
风波的起点,是一系列让人捉摸不透的举动。美国政府先是公布了严格的对华出口管制清单,意图在高算力芯片领域设置障碍。
可市场还没完全适应这股寒意,一张允许英伟达向中国销售H20芯片的许可证,又悄然发出,这一收一放,立刻在业界引发了大量猜测。这到底是政策出现了松动,还是有更复杂的考量?
市场的神经因此紧绷。英伟达公司不得不站出来公开澄清,强调其产品设计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安全“后门”。
然而,这样的声明并未能让所有疑虑烟消云散。2025年7月31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一纸约谈通知,让情况变得更加具体。
官方明确要求英伟达,必须就其H20芯片存在的潜在“后门安全风险”,提交一份正式的书面说明,这一下,抽象的“安全”问题,变成了摆在桌面上的具体行政要求。
对于那些将全部身家押注在智能化赛道上的中国车企和科技公司来说,这声警报再清晰不过。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从一个长远规划,瞬间变成了一个必须马上解决的现实难题。一种强制性的产业转向,就此拉开了序幕。
最先行动起来的,是汽车行业。这是一个庞大且对供应链稳定性要求极高的产业。蔚来汽车迅速公布了自研的“神玑NX9031”芯片,其他车企也纷纷将订单和合作意向,转向了本土的芯片供应商。
地平线这家本土芯片公司,就在这个过程中迎来了自己的机会。它所提供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国内L0到L2级别这个最广阔的市场上,迅速占据了33.97%的份额,一举超过了昔日的行业领袖Mobileye和芯片巨头英伟达。
在汽车功率半导体领域,比亚迪的行动同样果断。它不仅实现了高端IGBT芯片的自主量产,而且其产品价格,比德国英飞凌的同类产品还要低出25%。当本土产品在性能上追赶,同时又具备价格优势时,市场的选择便不再有任何悬念。
这股替代的趋势,很快从汽车产业扩散到了云端计算领域。来自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AI服务器对外采购芯片的比例,已经从过去的约63%下降到了42%。
而研究机构Bernstein的报告则给出了更直观的对比: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市场的份额,预计将从2023年66%的高点,滑落至54%。
此消彼长的背后,是华为昇腾、寒武纪等一系列国产算力方案的快速填补。在一次人工智能大会上,一套由384块昇腾910C芯片与192颗鲲鹏920处理器共同组成的“昇腾384超节点”整机方案,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它所展现的,已经不是零散的硬件,而是一套涵盖了算力、CPU、网络互联和系统调度的完整解决方案,具备了直接交付使用的能力。
如果说市场份额的此消彼长还只是表层变化,那么在产业的更深处,一场围绕底层逻辑的变革正在发生。中国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寻找一些可用的替代品,而是要建立起一套从芯片制造到核心架构都独立自主的技术体系。
突破口首先出现在制造环节。当科技分析机构TechInsights拆解了一部华为的新款手机后,其发现震惊了业界。
手机内部的核心芯片,确认采用了中芯国际的N+2工艺,也就是国产的7纳米技术,并且已经进入了规模化量产阶段。
这证明了中国在芯片制造工艺的追赶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中芯国际的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也对外透露,公司成熟的14纳米工艺,良品率已经提升到了95%以上,完全能够满足当前汽车和工业领域的大部分需求。
他坦言,即便美国施加新的关税,对公司总营收的实际影响,预计也不会超过1.3%,在芯片设计层面,面对高端光刻设备受限的困境,华为采用了Chiplet技术进行迂回。
他们通过先进封装工艺,将4颗14纳米制程的小芯片堆叠在一起,实现了性能上等效于5纳米芯片的效果,而整体成本仅增加了18%。这种务实的工程思路,成功绕开了单一环节的技术瓶颈。
但最根本的改变,发生在芯片架构这个看不见的战场。过去几十年,全球芯片产业基本运行在需要支付高昂授权费的x86和ARM两大架构之上。为了从根源上摆脱这种依赖,中国将战略重心投向了开源、免费的RISC-V架构。
本月,一份由八个中国政府部门联合起草的政策文件内容流出,其核心就是发布首个国家层面的RISC-V支持计划。
这标志着扶持该技术已经从企业行为,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在此之前,阿里巴巴旗下的平头哥半导体、核芯科技等公司早已深入布局,其商用化的RISC-VIP核也日趋成熟。
一场从技术根基入手的重建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回看整个过程,当初那些旨在遏制的措施,似乎产生了完全相反的效果。
美国公司成了最直接的承受者。英伟达因为专供中国的H20芯片积压,不得不计提了55亿美元的巨额损失。AMD放弃了MI308芯片的在华销售,意味着丢掉了8亿美元的订单。
高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巅峰时期的95%跌落至46%,一年之间少了近5000万颗芯片的生意。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甚至发出警告,若与中国市场完全脱钩,全行业年收入损失可能高达830亿美元,并连带失去12万个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空间。比亚迪的芯片出现在东南亚市场,用价格优势参与竞争。
沙特斥资4.7亿美元采购华为昇腾集群建设数据中心。埃及的第一条12英寸晶圆厂,全线引进了中国的设备和技术。
全球的供应链也在悄然重组。台积电加快了其亚利桑那工厂的建设计划,韩国的芯片企业则在讨论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墨西哥。
事情发展到今天,很难用简单的“谁输谁赢”来概括。但有一点似乎越来越清晰:试图通过技术封锁和市场壁垒来维持优势,可能会激发对手更强的自主意愿,最终反而加速了格局的改变。
历史总在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提醒我们,开放与合作或许挑战重重,但封闭和隔绝的代价,可能更为高昂。对于这一点,不知道你怎么看?
来源:快乐枫叶9Y3nz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