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收益87%,周思聪:创新药是三五年甚至更长周期行情,当前是第一阶段,但做药是九死一生,很多企业未必兑现预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4 11:31 1

摘要:8月12日,平安基金基金经理周思聪在一场直播中,就创新药行业投资逻辑展开深度解读,并分享了其投资框架的演化路径与职业思考。

我基本全买自己的基金。

8月12日,平安基金基金经理周思聪在一场直播中,就创新药行业投资逻辑展开深度解读,并分享了其投资框架的演化路径与职业思考。

投资作业本课代表整理了要点如下:

1、2025年是中国创新药投资三个元年的起点,是空间大、时间长、走势强的长期行情的开启。

2、我们认为这一波创新药行情可能是三年、五年甚至更长周期的行情,这也是我们奋不顾身全仓而上的原因。现在创新药行情可能是第一阶段。

3、我可能困惑的问题是,今年行情来得太迅猛。

回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大家进行了早期资产重估,把一些生命周期还很早期的管线拿出来,赋予了很高预期。

但其实做药是九死一生的过程,最终一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很多企业未必能兑现。

4、每一波回撤下来,我一定不会比同行的主动型基金回撤更多。

只要方向选对了,它就会在回撤时发挥阿尔法属性,帮助你度过难关。

周思聪拥有超10年从业经验,当前管理基金规模达32.76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天天基金数据显示,其管理规模在7月9日时为26.02亿元,一个月内增长显著。

其在管基金中,平安医药精选股票A今年来收益79.34%,近一年收益95%,并在上半年以58.80%的回报位列普通股票型基金第3名;

平安核心优势混合A今年来收益86.76%,近一年收益95.22%,并在上半年以63.76%的回报居混合型基金第7名。

周思聪以重仓创新药板块著称,并自4年前该板块接近底部时开始布局,彼时她认为,这是唯一一个政策周期向上且产品周期临近的行业,有望成为医药板块下一个增长方向。

从结果来看,她赌对了。其管理的基金在2025年表现优异。

二季报后,周思聪还有什么持仓动作的变化,未来其管理产品的业绩还会一直领先吗?详情可点击《作业本航海指数》查看分析。

以下是投资作业本课代表(微信ID:touzizuoyeben)整理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做药是九死一生,很多企业未必能兑现

主持人:管理基金这么多年后,当前投资中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

周思聪:我可能困惑的问题是,今年行情来得太迅猛。

回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大家进行了早期资产重估,把一些生命周期还很早期的管线拿出来,赋予了很高预期。但其实做药是九死一生的过程,最终一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很多企业未必能兑现。

但当下行情又如火如荼,这和四年前我开始买创新药时完全不同。

那时,我是买在底部,我认为已经很底部了,但买完后又跌20-30%。我印象很深,22年二季度我把仓位调到创新药,结果新能源、医疗服务、CXO等有一波赛道股反弹,他们有十几二十个点正收益,我买的创新药还在底部再跌20-30%。

当时心理压力非常大,那可能是投资最艰难的时刻,是和市场正面对抗,而且很孤独。

但在那个角度上,只能站在产业长期角度看,为什么敢给自己贴标签?其实标签是结果不是初衷,一定是看到了贴标签的理由才会奋不顾身地去买。觉得这个产业值得我全力以赴,所以才会这样。

那在顶部,会怎么办?大家现在经常问我创新药是不是到顶了,会不会调整,能不能上车?这是我每天都要被问很多遍的灵魂拷问。

无论是公司内部还是客户,都会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创新药行情可能是第一阶段,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趋势。

那在顶部怎么办?其实在顶部时就不要迷恋标签,要勇敢地把标签撕掉。我可能卖不在第一个顶,但第一个顶出来后我是能感受到的。

常年做研究的人一定有感知,只要不执迷,是完全可以出来的。比如当年CXO的大顶,21年底12月那个顶我没逃掉,但22年初我们很快就出来了,这点我们可以做到。

主持人:但出来之后压力也很大。

周思聪:是的,当时压力很大,因为不知道该去哪里。那时医药行业非常惨,基本暗无天日,不知道该去哪里。所以我们先做了一把新冠药。

医药投资一定要让人民群众有体感,比如新冠、减肥疫苗,先干了再说。先从CXO出来,第一步迈出来,后面看到医药政策回暖、新的大方向出来,正好顺势切换。这个过程确实充满困惑和压力,还好走过来了。

创新药是三五年甚至更长周期的行情

主持人:想问下您对创新药未来几年的观点是什么?

周思聪:我们认为这一波创新药行情可能是三年、五年甚至更长周期的行情,这也是我们奋不顾身全仓而上的原因。

中国创新药基本面从21年底开始好转,22、23、24年持续改善,但21-24年恰好是医药行业连续单边下跌的四年。

创新药虽然走出相对阿尔法,但整体表现并不显著且波动巨大。为什么25年开始行情变得平稳起来,并成为市场绝对主线之一。

今年是三个“元年”的开启——短期、中期、长期。创新药行情会有三个元年的变化。

短期,今年是中国创新药企业集体在报表端收入放量的元年。这一变化使得创新药投资的筹码结构发生变化,大量长线资金入场。

经过24年医保谈判,今年80%的A股和港股创新药公司都有产品纳入医保,大家都能在报表上看到高增长。这是第一年,而且未来几年会持续加快。

医药行业在没有成功前,可能是增强版AI。

今年开始,创新药用最朴素的语言告诉大家,生物药大放量,投资结构发生变化。这也是为什么25年二月份,一季报年报预告出来后,创新药行情起飞,大家用最朴素的语言读懂了行业。

第二,中期来看,今年是全行业步入盈利的元年。以往只有零星企业盈利,今年开始,25、26、27、28连续四年,中国创新药企业将集体步入盈利期。

美股案例显示,一旦跨过盈利鸿沟,通常是长期走牛的行情。医药行业刚性强,只要成功就是长期放量,这是中周期行情的开始。

第三,估值提升的元年。2024年底医保政策调整后,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商业保险。

制约中国医药估值的最大因素在于支付端。大家一直觉得中国支付能力不够好。今年是“商保”起步的元年,从长期看会拉高医药行业销售峰值,延长药品生命周期,推动行业估值向上。

所以我们认为2025年是中国创新药投资三个元年的起点,是空间大、时间长、走势强的长期行情的开启。

标签是结果

主持人:关于创新药的坚持,以及过去两年你一直给自己贴创新药标签的原因是什么?你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周思聪:其实有主动的原因,也有被动的原因。2021年底的时候,作为行业基金经理,我们一定要寻找新的出路,这是一个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在众多医药子行业中,我们发现这是唯一一个政策周期向上,同时自身产品周期也临近的行业。

主观和被动的原因叠加,我们都觉得这个行业可能就是医药里的下一个方向,所以做了这样的选择。

至于标签化这个话题,我认为对于基金来说,标签化的本质其实是做减法。在研究上做加法,把最好的行业挑出来;在投资上做减法,尽可能把最好的收益带给客户。

主持人:你会不会担心标签化会限制你能力圈的发挥?

周思聪:我觉得标签化应该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我们秉持的标签化只是结果,而不是主观刻意为之,那么最后其实不会限制你的能力圈。

要先找到贝塔,才有阿尔法

主持人 :你和其他基金经理相比,有些逆向,因为在你那个时代,很多基金经理更愿意做宽基,不断扩充能力圈,以便未来做行业轮动、全市场投资。但你是从管类似宽基起步,慢慢走到现在非常有锋锐度的模式。

周思聪:这其实除了投资本身的因素外,还需要思考基金经理的价值在哪里。

我一开始也是管过宽基类的产品,最近几年则越来越聚焦、收敛,从宽基到行业基金,再到细分行业的子行业基金。

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这和这些年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关。

现在被动产品越来越多,无论是ETF、指数增强,甚至以后还有增强型ETF。工具化产品越来越多,这就促使我们主动基金经理思考,我们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我们的客户在哪里。

后来我发现,首先我们要有贝塔,没有贝塔就没有阿尔法。所有阿尔法的来源一定是源自于贝塔基础。

先找到贝塔,然后再发挥我们的主动优势。我们毕竟做行业研究,视角和ETF、指数增强不一样。

在这里面我们可以发挥优势,通过不同时间维度做选择,选出更好的产品。在贝塔基础上为客户创造阿尔法。

当然,我也经常讲,当我的行业有行情时,我一定要给客户一个比ETF、比指数增强更好、更锐利的工具选择。

每一波回撤,不会比同行主动型基金回撤更多

主持人 :假如客户做波段你会有什么烦恼吗?

周思聪 :其实还好,因为每个人对高低位的认知和风险偏好不同,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说到波动问题,其实我也经常考虑回撤。我们的很多医药基金都会对标医药指数,但大家知道医药指数是个大杂烩,既有偏消费属性的中药、医美、医疗服务,也有偏制造属性的原料药、仿制药,还有偏科技属性的创新药。

它们严格来说并非同一行业属性,但都被归到一起。所以经常会和指数产生很大偏离,这是肯定的。

至于回撤怎么控制?这几年运作下来,我发现每当行业有大回撤时,我们很难和ETF或指数增强比回撤,因为它们分散投资,我们是聚焦能力圈的投资。

但只要坚守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向,每一波回撤下来,我一定不会比同行的主动型基金回撤更多。

只要方向选对了,它就会在回撤时发挥阿尔法属性,帮助你度过难关。

我基本全买自己的基金

主持人 :我们聊点轻松的,关于个人投资,比如买基金,你自己怎么理财?

周思聪:我基本都是买自己的基金。

主持人 :全买自己的?

周思聪:对,基本上全买自己的基金。

作为基金经理,其实自己买基金也好,让家人买也好,本质上是对自己方法论和认知有明确把握才会这样做。有时遇到熟人,比如你第一次和我说,你妈买了我的基金时,我其实很紧张,怕下次去你家没饭吃。

很担心让身边亲近的人因为你而赔钱,压力会很大。对我来说,我基本上把所有资金都投资在自己基金上,一定要和基民共进退。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