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张照片的复制件也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有展出,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周恩来肩负历史使命,积极奔走于西安、杭州、庐山、南京、武汉、重庆、延安等地,深入大后方城市的街道社区和硝烟弥漫的前线战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为最终夺取抗日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80年前的硝烟虽已散去
但镌刻在文物上的记忆永不褪色
8月13日,记者寻访乌鲁木齐市博物馆、新疆博物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毛泽民故居等场馆,聆听展厅中的抗战文物讲述峥嵘故事。
周恩来老照片里的抗战记忆
在新疆博物馆展出有一张老照片(复制件),照片中周恩来与邓发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前与孩子们合影,这张照片拍摄于1939年9月。
1939年9月周恩来与邓发和孩子们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的合影。记者王畅彤摄
乌鲁木齐市博物馆里还藏着哪些红色印记?>>>点击链接,查看《馆长带你探访乌鲁木齐市博物馆(新馆)“镇馆之宝”》
这张照片的复制件也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有展出,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周恩来肩负历史使命,积极奔走于西安、杭州、庐山、南京、武汉、重庆、延安等地,深入大后方城市的街道社区和硝烟弥漫的前线战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为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展出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开展文化活动的见证。记者王畅彤摄
而在新疆,1937年10月,经协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在今乌鲁木齐正式设立,对外称“第三招待所”或“南梁第三招待所”。办事处首任中国共产党驻新疆代表为陈云,随后由滕代远、邓发、陈潭秋相继接任。
为了凝聚起全民抗战的力量,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从延安、“新兵营”等干部中抽调130余人,分赴新疆行政、财政、文教等领域工作。其中就包括邓发、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他们奔赴天山南北,使新疆在各方面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新疆博物馆展出的抗战时期林基路的家书(复制件)。记者王畅彤摄
在当时,乌鲁木齐是红色交通线上的重要枢纽,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保障延安经乌鲁木齐至莫斯科的红色交通线畅通,从这条红色交通线经过的中共著名人物有周恩来、邓颖超、张闻天、任弼时、王稼祥等。
新疆首支建设公债与经济抗战
在毛泽民故居展出有新疆首支建设公债。在抗战时期,面对新疆财政困局,时任新疆财政厅代厅长的毛泽民首先对全省财政金融进行整顿,从实际出发,确立了“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开源节流,保证支出,量入为出,争取收支平衡”的财政工作方针。
毛泽民任新疆财政厅代厅长时发行的首支建设公债。记者王畅彤摄
“政府发行建设公债……是在于使国防后方更臻于巩固,以确保前线抗战的更大胜利……”1941年,毛泽民在主持制定《新疆省建设公债条例》并发行新疆首支公债后,于发刊词中写下的这段话,成为新疆经济直接参与全民族抗战伟业的历史见证。仅1941年4月,新疆便发放建设公债668.9万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6%,为支援抗战大后方建设开辟了重要路径。
喀什地区博物馆展出的抗战时期时任新疆财政厅代厅长毛泽民与喀什地区的公函,落款周彬为毛泽民在新疆工作时的化名。记者王畅彤摄
为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毛泽民实行币制改革,废除以“两”为单位的旧省票,发行以“元”为单位统一的新币,并严格控制新币发行量,保证新币的稳定性。
毛泽民还协助制定新疆第二个“三年建设计划”。“为吸收多数游资,使所有全疆四百万民众之经济力量均能投入于各建设部门”,他决定改组银行。1939年1月1日,新疆商业银行成立,奠定了新疆金融与经济的基础。
《新疆日报》:纸墨间的文化战线
抗战时期茅盾受邀来到新疆,这是他和同伴们的合影。记者王畅彤摄
抗战时期,一批在国内文化界颇具影响的进步人士如沈雁冰(茅盾)、赵丹、王为一等纷纷来到新疆,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领导下,与共产党人密切合作,宣传马列主义、抗战救国思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五四新文化,促进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觉醒。文化宣传方面,共产党人主持的《新疆日报》大量刊载毛泽东《论持久战》等文章,并聘请漫画家鲁少飞创作上千幅抗战漫画,悬挂于街头巷尾,激发民众爱国热情。
1938年《新疆日报》刊载的《论持久战》。记者王畅彤摄
在新疆博物馆展出有抗战时期的《新疆日报》,当时《论持久战》发表后不久,远在西北的《新疆日报》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论持久战》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传播。在当时众多报刊中,《新疆日报》无论在传播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独树一帜,推动中国共产党持久战战略逐步进入新疆各族民众的视野,并赢得各族民众的广泛认同与坚定支持,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政治影响力和威望。
毛泽民故居里,藏着新疆的抗战经济线,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关乎民族存亡的战役>>>点击链接,查看《毛泽民故居:红色“大管家”与新疆的抗战经济线》
毛泽民故居院落中,有四棵大树,一棵是杨树,另外三棵是槭树。这三棵槭树背后,是一段跨越84年的革命爱情>>>点击链接,查看《三棵槭树见证一段跨越84年的革命爱情》
“新疆号”飞机 云端上的集体誓言
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和新疆博物馆都展出有一张“新疆号”飞机的老照片。讲解员介绍,1938年8月24日,10架“新疆号”飞机,满载着新疆各族民众对抗战的无私支援,飞往抗日前线,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它们向日军发出猛烈打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空军力量薄弱,在与日军的空战中处于劣势,飞机数量匮乏成为制约抗战的一大难题。
新疆民众捐资购买的飞机在重庆命名为“新疆号”的现场文献照片。记者王畅彤摄
此时的新疆,虽交通闭塞、经济相对落后,但各族民众的爱国热情却如熊熊烈火般燃烧,以炽热的爱国情怀回应着前线的呼唤。
新疆博物馆内展出的抗战时期新疆 民众募捐购买飞机的文献档案。记者王畅彤摄
新疆抗日募捐运动从1936年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前夕,涌现出众多感人事迹。舞蹈家康巴尔汗·艾买提,被誉为“新疆第一舞人”,她积极投身于抗战的宣传活动之中,用舞蹈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为抗战呐喊助威。
舞蹈家康巴尔汗通过舞蹈为抗战募捐。记者王畅彤摄
和静县老翁盖日甫、张诺勒旧提拜等人捐助白银3000两、骟马100匹;达瓦孜表演艺术家司迪克·阿西木将演出五年的所有收入全部捐献抗日前线;绥来县(今玛纳斯县)一位深居山林的孀妇嘉义克捐献五十两重元宝一颗;六十六元六角六分的捐款金额饱含祝愿顺遂的美好期盼……各族群众捐款捐物的事迹不胜枚举、感人肺腑。
抗战时期爱国人士嘉义克捐资50两元宝的相关文献记载。记者王畅彤摄
“新疆号”飞机,满载着新疆各族民众对抗战的无私支援,你可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航空力量,也诞生于乌鲁木齐。>>>点击链接,查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人民空军的红色摇篮》
艾沙送子: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珍藏着一份档案——《新疆民众抗日救国后援总会为维吾尔族贫民艾沙将儿子送往抗日前线事致省政府的呈文》。这份档案讲述了一个父亲送子上前线的感人故事。
1938年冬天,全国慰劳总会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募集寒衣运动”。艾沙是新疆库尔勒的一位维吾尔族平民,家里很穷,没有可以捐献的东西,但他有一颗火热的爱国心。在了解到募捐寒衣的意义后,这位老父亲决定把自己18岁的儿子于素甫送往前线,杀敌报国。他对儿子说:“你要是不忠实抗战,打倒日寇,就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我就当从来没有生养过你,你也不用再回来看我了。”
新疆博物馆展出的“艾沙送子上前线”呈文(复制件)。记者王畅彤摄
艾沙,一位来自偏远地区的平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情愿送儿子上前线与日寇做殊死搏斗,甚至牺牲也在所不惜。这正是千千万万个舍小家、为大家,齐心助力抗战、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新疆各族人民的缩影。
抗战纪念章 永不褪色的荣光
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家园记忆》展中展出有一枚“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这是一位老兵家属的捐赠,也是中华儿女铭记历史的见证。
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内展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记者王畅彤摄
2005年,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国所有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及抗日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市博物馆展出的这枚纪念章就是其中一枚,图案为六组利剑组成一个六角形徽章基座,正面铸有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人民大团结的5颗五角星、象征人类和平的鸽子和橄榄枝、象征革命圣地的延安宝塔山,以及军民合力抗战的战斗场面。六组利剑表示武装斗争,向内的合力象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颗五角星和延安宝塔山表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冲锋陷阵的作战场面表现了中华民族抗战的英勇精神;手持大刀的八路军战士和手拿地雷的百姓显示了军民团结抗战的强大力量。
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内展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记者王畅彤摄
今年6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宣布为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这些静默的文物,实则是会说话的历史。当纪念章在展柜中隔空相望,一件件抗战文物,唤醒80年的民族记忆。当《论持久战》的铅字与今日手机屏幕上的抗战纪念报道重叠,我们蓦然发现:新疆各族儿女用血肉书写的抗战答卷,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家园记忆》展中的抗日主题连环画,这也是曾经一代人的回忆。记者王畅彤摄
抗战时期漫画家鲁少飞创作的抗战漫画。记者王畅彤摄
寻访至此,倍感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之时,新疆各族人民充分展现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始终将自身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无论是修筑西北国际通道、慷慨大义的献金捐机运动,还是募集寒衣等爱国募捐行动,都深刻体现着新疆各族民众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段用奉献与牺牲铸就的历史,正是全疆儿女同心筑起的巍峨抗战长城。(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王畅彤)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