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白桥镇广袤的田野上,万亩蒜田正如绿色海洋般铺展,这里因盛产优质大蒜被誉为“蒜乡”,15万乡亲的生计与这一颗颗饱满的蒜头紧密相连。然而,产业兴旺的背后,涉农纠纷也日益增多。
在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白桥镇广袤的田野上,万亩蒜田正如绿色海洋般铺展,这里因盛产优质大蒜被誉为“蒜乡”,15万乡亲的生计与这一颗颗饱满的蒜头紧密相连。然而,产业兴旺的背后,涉农纠纷也日益增多。
商河县人民法院孙集人民法庭,管辖着孙集、郑路、白桥三镇317.4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民商事案件。近年来,法庭聚焦大蒜产业链的法律需求,用法治思维破解产业发展难题,以司法温情化解邻里矛盾,通过“法润蒜乡”品牌建设,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洒满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田间地头的“法律诊所”:小法庭守护大民生
“这15万蒜款要是追不回来,今年全家的生计都成问题。”2025年初春,蒜农董某攥着一张泛黄的欠条,走进孙集法庭时,眉头拧成了疙瘩。2021年11月,他将一整车大蒜卖给了宋某和张某,对方写下欠条承诺当年年底付清货款,可三年过去,欠款如同石沉大海。
承办法官高雅接过案件材料,发现欠条上宋某的身份证号码与户籍系统登记的号码有两个数字不符。她仔细审查证据,发现虽然欠条上的信息与户籍信息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但结合微信转账电子凭证,可以确定与董某交易的是宋某、张某,并且微信聊天记录与欠条生成的时间、金额、约定还款日期相吻合,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能够证实宋某、张某欠付大蒜款的事实。
庭审结束后第三天,董某就收到了判决书。看着判决书中“被告宋某、张某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支付原告董某大蒜款15万余元”的字样,这个朴实的庄稼汉红了眼眶:“没想到法庭办事这么快,俺们蒜农的血汗钱终于有盼头了!”
这起案件的高效审结,是孙集法庭开辟涉蒜案件“绿色通道”的生动写照。针对大蒜交易旺季纠纷集中的特点,法庭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原则,先后妥善处理了一批涉农案件,2024年,法庭为蒜农挽回经济损失21万元。在大蒜播种、打药、收获等关键时节,法庭干警们活跃在田间地头,设立“流动法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蒜农讲解合同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让农民在劳作间隙就能学到法律知识。
“以前遇到纠纷只知道吵架,现在知道了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白桥镇蒜农老李笑着说,“我们都说法庭就是我们的‘法律诊所’啊。”
法官回访蒜农
多元解纷的乡村实践:法理情巧解邻里结
大棚种植是孙集镇的另一大特色产业。然而,随着大棚数量增多,因采光、排水等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也日益突出。
陈某和郑某是同村村民,两家大棚南北相邻。郑某的大棚比陈某的高出许多,严重影响了陈某大棚的采光,导致作物生长不良。多次协商无果后,陈某将郑某告上了法庭。
这起排除妨害案交到承办法官徐兆瑞手中时,村里干部已经调解了三次。“两家原来关系好得能穿一条裤子,就因为这大棚高度成了仇人。”村支书叹着气说。徐兆瑞决定带着书记员去现场看看,“纸上谈兵不如实地丈量”。
正午时分的田间地头,徐兆瑞蹲在大棚之间的田埂上,用卷尺测量大棚间距,记录采光时间,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调解室里,徐兆瑞从法理角度详细解释了相邻权的法律规定,明确指出郑某的行为已构成侵权。同时,他又从情理出发,回忆两家过去的和睦相处,唤起双方的乡情。
在村干部的协助下,经过多轮调解,郑某同意在收获后调整大棚高度,陈某也放弃了赔偿要求。“徐法官说得对,远亲不如近邻。”握手言和时,两位当事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这样的调解案例在孙集法庭并不鲜见。法庭创新“1+3+1”工作模式,即“法治宣传+村委、当事人、法庭三方调解+司法建议反馈”,将大量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基层干部熟悉乡情,当事人信任他们,调解成功率自然就高了。”徐兆瑞说。2024年,孙集法庭共受理各类涉农纠纷200余件,经调解化解的比例高达75%。这一数据背后,凝聚着法官们无数次的奔波劳碌和耐心细致的调解付出。
在大棚内,法官给双方当事人做调解工作
乡村振兴的法治力量:司法建议助推基层治理
“法官,我们村的大棚采光纠纷越来越多,能不能帮我们想个办法?”在一次普法活动中,某村党支部书记向徐兆瑞反映了这个问题。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徐兆瑞立即组织干警对近年来审理的大棚纠纷进行梳理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统一规划。
“大棚高度、间距没有标准,农民想怎么建就怎么建,就容易出问题。”徐兆瑞说。法庭随即向镇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建议制定大棚建设标准,规范审批流程。建议得到了积极回应,相关部门很快出台了《蔬菜大棚建设技术规范》,从源头上预防了类似纠纷的发生。
“现在新建大棚都有统一标准,采光纠纷基本没有了。”该村党支部书记高兴地说。
在办理刘某某等37 名蒜农诉济南某农业公司财产损失案时,法庭受理案件后第一时间联系农业农村局专家鉴定损失,组织公司与蒜农面对面协商,仅用7天就达成赔偿协议。公司负责人感慨:“法庭不是简单判案,而是帮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既维护了蒜农权益,也保住了我们的信誉。”
针对土地流转、农产品买卖等易发纠纷领域,法庭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指导农民签订规范合同。如今,在孙集法庭的推动下,辖区逐步建立了“法庭+镇政府+村委会+调解组织”的多元解纷机制,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如今的孙集法庭,审判庭里少了剑拔弩张的争执,田间地头多了法官普法的身影;调解室里少了面红耳赤的对峙,村民口中多了“有事找法庭”的信赖。从快速审结蒜款纠纷到巧妙化解大棚矛盾,从创新工作机制到推动源头治理,孙集法庭用一个个具体案例、一项项务实举措,让法治成为“蒜乡”最坚实的护航力量。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