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两大群体成为艾滋病高发人群,身体有艾滋6个信号很明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4 11:17 1

摘要:体检表上那一栏“艾滋抗体检测”,很多人根本不会多看一眼,更别说主动去查。但偏偏艾滋病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等身体开始“出信号”时,已经晚了。如今,两个群体的感染率在上升,问题到底出在哪?是不是只要不乱来就没事?

体检表上那一栏“艾滋抗体检测”,很多人根本不会多看一眼,更别说主动去查。但偏偏艾滋病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等身体开始“出信号”时,已经晚了。如今,两个群体的感染率在上升,问题到底出在哪?是不是只要不乱来就没事?

真相是,很多人对此病还停留在老印象里,觉得自己“离得远”。可近几年数据显示,中老年人与年轻男性成了被反复提及的高风险人群。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实打实的数据变动在提醒:观念要变,防护也得跟上。

先说第一个群体,中老年人。很多人觉得退休了、清闲了,不会有啥风险。但统计发现,很多老年人感染后才知道这个病根本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原因也很现实:健康检查少、性知识缺乏、甚至部分人年纪大了反而放松了警惕。

而另一类高发人群,则是年轻男性,尤其是未婚、流动性强的青壮年。不是说他们生活混乱,而是这个群体在社交方式、性观念上更开放,防护意识却未必同步提高。再加上匿名、快速的社交方式盛行,疾病传播的链条也悄悄变得更隐蔽。

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点是,艾滋病毒感染后,有长达数年是“潜伏期”。这段时间里,病毒悄悄地在身体里复制,免疫系统一点点被耗尽,可人却毫无察觉,甚至和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吃饭。等到身体开始出问题,就已经不是早期了。

那到底身体会不会“发出信号”?当然会。只是这些信号太容易被误解,很多人把它当成了“小毛病”。比如反复低烧、淋巴结肿大、皮肤莫名出疹子,有人以为是“上火”或“感冒”,结果却是病毒已经开始攻击免疫系统了。

第一个常见信号是持续低烧,尤其是那种晚上体温偏高、早上又恢复的类型。很多人觉得是季节性感冒没休息好,但如果一烧就拖上一个月,怎么吃退烧药都反复,那就得警惕了。因为这可能是身体在跟病毒“拉锯”,免疫系统已经吃力了。

第二种信号是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腋下或者腹股沟位置的淋巴结。如果这些部位摸起来有像黄豆大小的肿块,不痛不痒但持续存在,甚至越来越多,那可不能马虎。这是免疫系统“报警”的表现,说明身体在努力抵抗某种入侵者。

再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症状是皮肤出现莫名的皮疹。不是那种因为吃海鲜或者过敏的短暂起疙瘩,而是持续性的、反复发作的瘙痒、红斑,甚至发展成疱疹样的水泡。很多艾滋病早期患者其实是皮肤先出问题,但总以为是换季或过敏。

如果免疫系统持续受到攻击,消化系统也会出问题。比如长期腹泻、食欲下降、体重莫名下降。有人以为是肠胃炎,可一个月拉肚子、体重掉了十斤,这种情况就该提高警惕了。特别是排便次数增加但不痛,属于“无痛腹泻”,是典型表现。

还有个信号是夜间盗汗。不是天气热出点汗,而是整个枕头都湿透、被子都要换的那种。一晚上醒好几次,全身像被水泼一样。这也是病毒搅乱了身体调节系统后的反应,很多患者以为是更年期、虚火,其实是免疫系统在“崩溃边缘”。

最后一个信号就是口腔问题。比如口腔溃疡反复、舌头上出现白色斑块、不明原因的牙龈出血。这些表面看是“小毛病”,但其实是因为免疫力下降导致口腔黏膜自我修复能力变差。如果口腔问题总是反复出现,最好别掉以轻心。

很多人听到这些症状,第一反应是“我也有过”,然后就开始自我安慰。但关键在于这些症状“持续时间”和“反复频率”。感冒顶多一周就好,可这些信号一来就是一个月,甚至更久,那就不是普通小病那么简单了。

而真正让人担心的是,不少中老年人误把这些症状当成“上年纪的正常现象”。比如夜里出汗、体重下降、吃不下饭,都觉得是“老了”或“胃不行了”。但如果这些问题来得悄无声息、又持续太久,就得当回事了。

那为什么这两个群体越来越高发?原因其实很现实。中老年群体普遍缺乏系统的性健康教育,很多人连正确使用安全措施都不清楚。再加上孤独、再婚、社交圈变化等因素,风险行为发生的概率悄悄上升,却没人提防。

年轻男性群体的问题则是另一个极端。他们可能知道一些知识,但过于自信,觉得自己“不会那么倒霉”,甚至有些人把检测当成“侮辱”。一旦没有形成定期检测的习惯,就很容易在不知情中成为传播链的一环。

说到检测,很多人还是觉得“去医院太尴尬”。但其实现在很多社区、机构都提供匿名检测,甚至有自测包可以购买,隐私性做得很好。有时候,检测不只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伴侣的一种保护。别等身体撑不住了才后悔没早查。

一旦确诊了怎么办?别慌。现代医学发展到现在,抗病毒治疗已经高度成熟。只要按时吃药、规律复查,病毒可以被有效控制,很多患者可以正常生活几十年。关键是——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不少人还以为艾滋病一定会“面黄肌瘦、咳嗽不停”,但现实里,很多感染者外表和常人无异,甚至比普通人还健康。病毒并不写在脸上,但会悄悄藏在血液里,把身体一点点掏空。

别觉得“我没乱来”“我不属于高危”,就掉以轻心。艾滋病不是“谁的病”,是“所有人需要面对的现实”。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平时多留意身体变化,不舒服就去查,不要怕麻烦、怕尴尬、怕别人议论。

健康这事儿,自己不上心,没人能替代。病毒不会因为年纪大就礼让三分,也不会因为“看着健康”就绕道走。它就藏在不经意的每个小信号里,等着被发现或者被忽视。

这6个身体信号一定要记住:持续低烧、淋巴结肿大、皮疹异常、长期腹泻、夜间盗汗、口腔反复溃疡或异常。不管哪个出现时间太久、频率太高,都值得重视。

说到底,真正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对它视而不见。多一点了解,多一份主动,少一段遗憾。身体有话说,就别装听不见。

参考文献:
[1]李兰娟,张文宏.艾滋病防治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2024年版)[R].北京:中国疾控中心,2024.
[3]高维红,杨慧,张媛.老年人艾滋病感染现状及防控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10):1531-1535.

来源:余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