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YU7上市后热度确实比首发期降了不少,但销量依旧火爆——最新数据显示,55%的买家选择了标准版,Pro占25%,Max占20%,平均选装1.5-2万。按行业标准,这样的结构很健康,说明入门款就有竞争力。但雷军似乎并不满足。
小米YU7上市后热度确实比首发期降了不少,但销量依旧火爆——最新数据显示,55%的买家选择了标准版,Pro占25%,Max占20%,平均选装1.5-2万。按行业标准,这样的结构很健康,说明入门款就有竞争力。但雷军似乎并不满足。
前几天,他在微博抛出一个问题:要不要给标准版改名?理由很直接——“标准版”听上去像低配,其实835公里续航、700Tops算力的Thor芯片、激光雷达全都有,性能和智能化不输Pro和Max。问题是,消费者第一眼听到名字,就已经给它打上了“次一级”的心理标签。
这并不是小米独有的烦恼。燃油车时代的命名规则——标准、舒适、豪华——早就被市场教育成了价格梯队。消费者在展厅里,哪怕还没看配置表,也能凭名字判断贵贱。新能源品牌如果还沿用老套路,就等于把自己套进了燃油车思维的框架里。
我有过类似的经历。几年前陪朋友买车,他本来想省点预算选“标准型”,结果销售一句“要不要看看尊享版?”直接打动了他。后来提车发现,尊享版多出来的几样功能一年都没用几次。这就是命名的心理暗示效应——很多人买贵的不是因为需要,而是为了避免买到“低配”。
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的新能源品牌开始规避这种标签。问界用“Ultra”、极氪用“ME”“YOU”,特斯拉干脆直接按续航和驱动方式命名。这样一来,消费者必须去看参数和配置,不会在命名阶段就产生偏见。
所以,我理解雷军的想法——改名是为了减少心理阻力,让更多人愿意去了解这款车的真实配置,而不是被“标准版”三个字劝退。
但改名并非没有风险。YU7标准版已经卖出这么多辆,车主社区对名字已经有了归属感。贸然更名,可能让老车主觉得自己“版本被降级”。解决办法也有:改名时同步发一轮配置亮点传播,把835公里续航、激光雷达、芯片算力等卖点再讲透,让车主觉得“我买的才是性价比之王”。
从行业角度看,这事的意义不止于小米。它反映出新能源车正从“功能竞争”转向“认知竞争”——谁能先打破燃油车时代的命名惯性,谁就能在用户心理上占得先机。雷军要改的不只是一个版本名,而是一次新能源营销逻辑的升级。
如果真要起新名字,我建议别用空洞的英文缩写,直接点,像“YU7 LongMax”或“YU7 835”这种,听一遍就明白核心卖点。因为对消费者来说,记住优点,比记住名字更重要。
来源:闲弟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