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希望他们能陪我一起吃饭”——写了又擦,擦了又写,这是刘祥名思考良久后,对爸爸妈妈提出的愿望——这个在我们看来最平凡的日常,对于一个出生便离开父母的孩子来说,可谓奢望。
爱心暑托班十年间服务3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
“小候鸟”驿站:为留守儿童筑起“爱心巢”
1989公里,是青岛市到四川省资中县高楼镇虎山村的空间距离,也是刘元清夫妇与12岁儿子刘祥名之间思念的距离。
“希望他们能陪我一起吃饭”——写了又擦,擦了又写,这是刘祥名思考良久后,对爸爸妈妈提出的愿望——这个在我们看来最平凡的日常,对于一个出生便离开父母的孩子来说,可谓奢望。
2020年夏天,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如同一只借风振翅的“小候鸟”,他“迁徙”千里,来到青岛与父母团聚,不仅在“小候鸟驿站”爱心暑托班里度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暑假,也如愿享受了与父母其乐融融的团聚。临别时他在日记中写道:“爸爸妈妈在的地方就是家。青岛,便是我安在海边的家。”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16年,彼时秉承着“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初心,中铁建工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发起了建筑工地“小候鸟”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小候鸟驿站”爱心暑托班为来青建设者子女提供爱心看护、研学体验、亲子互动等服务。
“鸟择良木而栖”,青岛便成了守护“小候鸟”们的一方“栖息地”。
随着影响力不断增加,这一项目获得了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总工会、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共青团青岛市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并在全省推广。
今年夏天,“小候鸟”们迎来了第10次振翅。8月12日,2025年度“牵手关爱七彩童年——建设工地‘小候鸟驿站’爱心暑托班”如约开班,父母来自30余家建筑施工企业的200余名“小候鸟”参与了这次“迁徙”,他们将在青岛开启别样的暑假生活。
“小候鸟”在开班第一课上踊跃发言。
10年来,累计有1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先后服务30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工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也是国内建设行业面向留守儿童开展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效果最突出的志愿服务活动。
这个始于青岛的公益品牌,缘何备受关注?于一个家庭而言,它让一线建设者获得尊重和归属感,让留守儿童收获陪伴,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于一座城市而言,它是城市温情的缩影,传递着青岛的文明新风尚。善意汇成暖流,微光聚成星河,映照出这座“温暖之城”的美好。
十年间不断延展的“关爱半径”
据统计,2023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1550.56万。数字的背后,是许多孩子正在经受着与父母分离的苦楚,他们渴望亲情、陪伴和关怀。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家庭、政府、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此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小候鸟”飞到身边,父母却忙于工作,抽不出时间精力陪伴孩子,“二次留守”的孩子们面临归属感、人身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2015年7月,在中铁建工集团和达中心城项目部,时常会有暑假来青的孩子穿梭在生活区和办公区玩耍。基于对务工人员子女的关爱,项目部的务工人员服务站将孩子们组织到一起,发放书包和文具。2016年的暑假,前来探亲的务工人员子女增多,在青岛一处城中村改造工程项目部内,便开办起暑期托管班,为17名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安全的活动场所,这便是“小候鸟驿站”爱心暑托班的雏形。
到了2018年,爱心暑托班全面提升。依托中铁建工集团务工人员服务站和红色驿站两个平台,以及职工志愿者团队、社会志愿者团队和团市委志愿团队三支优质队伍,让来自河南、黑龙江、河北、四川等地的“小候鸟”们在青岛建筑工地项目部内度过了美好的假期。
“小候鸟”与父亲共同搭建建筑模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工地“小候鸟”志愿服务活动日益成熟完善,各建设工地把留守儿童组织到一起,通过“小候鸟驿站”爱心暑托班为孩子提供食宿看护、兴趣培养、亲子互动、文体娱乐等服务,让“小候鸟”们既能享受与父母团聚的时光,也能更安全、更充实地度过暑假。中铁建工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明耀提到,2025年是建筑工地“小候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第十个年头,“从2016年的1个工地,到目前覆盖我们企业所有在施项目,我们始终将这份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爱放在心里。项目在哪里,对‘小候鸟’的关爱就传递到哪里。”
一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
在甘肃省天水市一个小山村里,陈舂梅姐弟三人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的父母则长年奋斗在青岛建设一线。“平日里视频聊天,孩子们经常提到想来青岛看大海。”塔吊工夫妇陈亚峰、韩想红说。
2022年的夏天,当得知有机会去青岛时,9岁的陈舂梅正和爷爷一起拿着耙犁翻晒玉米。“激动得好几天没睡好觉”,回想起来她至今仍兴奋不已。在当时,陈舂梅和弟弟妹妹出过最远的门就是去县城赶集,对千里之外的青岛知之甚少,只知道那是一座有海的美丽城市,是爸爸妈妈在的地方。
姐弟三人“飞来”青岛之后的半个月里,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他们和其他“小候鸟”一同前往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学习历史知识,到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看海洋动物,还前往特巡警大队、地铁车站等地体验警察、地铁司机等不同职业。陈亚峰和韩想红特意调了班,陪孩子们去看了心心念念的大海。
高天淇是“小候鸟”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一员,一路走来,他见证了许多孩子的成长。“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这些孩子普遍性格内向。但经过这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后,孩子们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让人欣喜的是他们更加开朗,敢于表达自我了”。
最初,高天淇以为这只是一场短暂的陪伴与关爱,随着深入了解,他才意识到公益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我们在为留守儿童带去关爱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那份纯真、坚韧和乐观,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动力和意义。”高天淇告诉记者。
事实上,这不仅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双向奔赴”,还是一段人与城的“共生共荣”。
成千上万的务工人员为了生计不得已舍下孩子,只身投入到这座城市的建设中,而青岛也从未忘记这些建设者们。“作为劳动者,在这里我们得到了尊重。”建设工人宋伦军的一句话道出了许多青岛一线建设者的心声。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团聚,让建设者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建设的这座城市的温度,宽慰了他们思念亲人的心情,“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工地不仅是钢筋水泥的丛林,更成为传递温暖的地方。”
一群小候鸟“爱的反哺”
时隔多年,当胡慧慧再次来到建设工地“小候鸟”驿站,除了身高和年龄的变化,她的身份也悄然发生转变——从一名“小候鸟”成为一名活动志愿者。
2016年,从河南省驻马店市启程,9岁的胡慧慧带着对父母的思念来到青岛。“第一次去博物馆、第一次坐快艇、第一次看海……”提及那段时光,她仍记忆犹新,“记得在驿站的每一天,志愿者老师总会蹲下来看着我的眼睛说话,他们带我们唱歌、做手工、读故事,那些笑声和鼓励像阳光一样洒进了我的心里。”在胡慧慧的回忆里,最难忘的还是在工地上,她第一次读懂了父母汗水的重量,体会到了他们工作的艰辛。
于是,在填报大学志愿时,胡慧慧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前不久她刚刚拿到毕业证,未来将成为一名老师。“我想把‘小候鸟’驿站给我的光,传递给更多孩子。”她十分坚定地说。
“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十年间,当年渴望爱的小候鸟们已然羽翼渐丰,他们正用各自的方式继续传递着爱与力量:2018年来青的“小候鸟”王馨怡如今在大学校园中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并选择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未来将和父母一样投身到城市建设中去;2019年来青的“小候鸟”王俊凯则已长成一名帅气阳光的运动少年,屡屡在羽毛球比赛中夺得奖牌,青岛是他心中工作生活的理想之地……
展望未来,还将有更多“小候鸟”在盛夏如期而至,我们又将见证更多故事在青岛这座城市中温情上演。(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文 刘栋/图)
青岛日报2025年8月13日5版
来源:掌上青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