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宰相之张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3 15:55 3

摘要:深秋的风卷着落叶,拍打在囚车的木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张说身着囚服,昔日的风采被疲惫与落魄取代,但他眼中的光芒却未完全熄灭。他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物,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自己年少时意气风发,凭借一篇策论得到武则天的赏识,从此踏入仕途;想起在朝堂上与同僚辩论国事

大唐宰相之张说

第一章 流放之路,绝境逢生

武则天统治的末年,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张说,这位曾以才学闻名的朝臣,因直言不讳得罪了权倾朝野的张昌宗,一道圣旨下来,便成了流放钦州的罪臣。

深秋的风卷着落叶,拍打在囚车的木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张说身着囚服,昔日的风采被疲惫与落魄取代,但他眼中的光芒却未完全熄灭。他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物,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自己年少时意气风发,凭借一篇策论得到武则天的赏识,从此踏入仕途;想起在朝堂上与同僚辩论国事,为了心中的正义据理力争。可如今,却落得这般境地。

随从们一个个面如死灰,他们深知钦州路途遥远,且沿途多有险恶,此去怕是凶多吉少。张说却努力平复着心情,他对随从们说:“人生起落本是常事,即便身处逆境,也当坚守本心。”

行至半路,天空突然阴沉下来,豆大的雨点毫无征兆地砸落。起初只是淅淅沥沥,很快便成了瓢泼大雨。山洪如猛兽般咆哮着奔涌而来,道路瞬间被淹没,囚车也被冲得摇摇欲坠。随从们惊慌失措,哭喊着四散躲避。

张说被水流裹挟着,几经挣扎,爬上了一块巨大的岩石。洪水还在不断上涨,眼看就要将岩石吞没。他望着眼前汹涌的波涛,心中涌起一股不甘。他猛地站直身体,对着天空高声呼喊:“天若佑我,洪水当退!我张说若有还朝之日,必当为天下苍生谋福!”

话音刚落,奇迹竟真的发生了。倾盆大雨骤然停歇,天空渐渐放晴,汹涌的洪水也如同接到了命令一般,缓缓退去。随从们从各处钻出来,看到这一幕,纷纷跪倒在地,对着张说叩拜,直呼“神迹”。张说站在岩石上,望着退去的洪水,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的命运或许在这一刻发生了转折。

第二章 重返朝堂,伺机而动

流放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武则天晚年的政治动荡,张昌宗等人的势力逐渐瓦解。张说因在流放途中的“神迹”被传得沸沸扬扬,有人向新帝进言,称其有天命相助。不久后,一道赦免令送到了钦州,张说得以重返长安。

再次踏入熟悉的朝堂,张说心中感慨万千。物是人非,朝堂上的权力格局已然改变。他明白,想要在这复杂的环境中立足,甚至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步步为营。

起初,张说并未得到重用,他只是担任一个不起眼的闲职。但他并未消沉,而是利用这段时间,默默观察朝堂上各方势力的动向,结交有用的人脉。他深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渴望开创一番盛世。张说敏锐地察觉到,唐玄宗心中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尤其是对封禅泰山有着特殊的向往。封禅泰山是古代帝王的最高礼仪,象征着国泰民安、皇权稳固。张说认为,这是自己实现人生跨越的绝佳机会。

于是,他开始暗中谋划,为唐玄宗封禅泰山铺路。他利用自己的才学,撰写了大量歌颂盛世、赞美玄宗功绩的文章,在朝野上下传播。同时,他积极联络朝中支持封禅的大臣,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

第三章 封禅导演,暗造祥瑞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终于下定决心前往泰山封禅。张说被任命为封禅大典的主要负责人,这让他欣喜若狂。他知道,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信任,更是自己掌控权力的重要一步。

为了让这次封禅大典显得更加“名正言顺”,充满“天意”,张说开始暗中操作,制造各种“祥瑞”。他首先想到的是在泰山上留下“天迹”。他秘密派遣心腹之人,在泰山的一处山崖上刻下“天子万年”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仿佛是天然形成。

在唐玄宗登山的前一天,张说安排了几个樵夫“偶然”发现了这处刻字。樵夫们惊慌失措地将此事上报,唐玄宗听闻后,龙颜大悦,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的肯定。随行的大臣们也纷纷上前祝贺,称赞玄宗功德无量,感动上天。

但张说觉得这还不够。他深知,封禅大典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宣读玉牒文,这是帝王与上天沟通的重要文书。为了制造“天赐诏书”的假象,张说提前将玉牒文缝入了唐玄宗的腰带之中。

在封禅大典上,当进行到宣读玉牒文的环节时,唐玄宗正准备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文书,却突然发现自己的腰带中似乎有异物。他疑惑地将其取出,正是那份玉牒文。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认为这是上天直接将诏书送到了皇帝手中,是天大的祥瑞。唐玄宗更是激动不已,对张说的能力也更加认可。

张说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知道,自己的计划成功了,他不仅让唐玄宗对封禅大典更加满意,也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第四章 政敌暗战,权倾一时

随着张说在朝中的地位日益巩固,他与宰相张嘉贞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张嘉贞为人刚直,在很多政策上与张说存在分歧,两人经常在朝堂上争论不休。张说深知,张嘉贞是自己独揽大权的最大障碍,必须想办法将其扳倒。

张说想到了一个阴狠的计策。他知道古代人都迷信谶语,于是便收买了一些道士,让他们在民间散布“弓长射日,天下大乱”的谶语。“弓长”合起来便是“张”字,而“日”在古代常用来象征帝王。这则谶语暗示着姓张的人将会谋反,危害天下。

谶语很快在京城流传开来,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唐玄宗虽然英明,但在封建迷信的影响下,也对这则谶语产生了忌惮。张嘉贞恰好姓张,自然成了众人怀疑的对象。一些与张嘉贞不和的大臣也趁机落井下石,纷纷上奏弹劾他。

张嘉贞百口莫辩,他试图向唐玄宗解释,但唐玄宗心中已有了芥蒂。最终,唐玄宗下令将张嘉贞贬为幽州刺史。张嘉贞离开京城的那天,天空阴沉,他回望了一眼巍峨的皇宫,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无奈。

扳倒了张嘉贞,张说终于独揽大权。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朝的发展。但权力也让他变得越来越骄横,他提拔亲信,排斥异己,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

第五章 轮回之报,晚景凄凉

张说权倾朝野,却没有意识到,一场针对他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李林甫,这位外表温和,内心却阴险狡诈的大臣,早已对张说的位置虎视眈眈。

李林甫深知张说当年扳倒张嘉贞的手段,他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暗中收集张说的罪证,同时也收买了一些道士和方士,让他们散布不利于张说的谶语。

很快,民间便流传出张说“图谋不轨”的谣言,一些关于他骄奢淫逸、结党营私的罪证也被呈到了唐玄宗面前。唐玄宗起初并不愿意相信,但在众多证据和舆论的压力下,渐渐对张说失去了信任。

最终,唐玄宗下令将张说罢官,贬为相州刺史。张说接到圣旨的那一刻,如遭雷击。他想起了当年张嘉贞被贬时的情景,没想到自己也落得同样的下场。他这才明白,权力场上没有永远的赢家,尔虞我诈,终究是一场空。

晚年的张说,生活凄凉。他时常独自坐在窗前,回忆起自己的一生,从流放犯到封禅总导演,再到权倾一时的宰相,最后沦为贬官。他感慨命运的无常,也后悔自己当年的不择手段。

在一个深秋的黄昏,张说在孤独中离世。他的一生,如同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传奇与争议。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唐朝历史上一段耐人寻味的插曲,警示着后人权力与欲望的可怕。

来源:雁飘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