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吃米和面,体重会下降的比较快?医生告诉你减肥的真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3 15:48 2

摘要:很多人在减肥时有一个共同的发现:一旦戒掉米饭和面条,体重就像开了挂一样往下掉。这种看似“神奇”的变化,让不少人开始相信一个简单逻辑——碳水吃得越少,瘦得越快。

很多人在减肥时有一个共同的发现:一旦戒掉米饭和面条,体重就像开了挂一样往下掉。这种看似“神奇”的变化,让不少人开始相信一个简单逻辑——碳水吃得越少,瘦得越快。

于是,低碳、断碳、生酮饮食在朋友圈和健身圈迅速流行开来。但问题是,真相真的这么简单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米饭和面条的“罪名”,并不是它们本身,而是它们代表了一类我们日常摄入量极高的精制碳水化合物

这类碳水在进入身体后被迅速分解为葡萄糖,引发血糖快速升高,同时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胰岛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储存”,它会把多余的能量送进脂肪细胞里保存起来。而当胰岛素水平总是居高不下时,人体就更倾向于储存脂肪,而不是消耗脂肪

所以,当你突然停止吃米饭和面条,也就是大幅度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时,胰岛素水平下降,脂肪的储存机制也被暂时“关掉”,这就给了脂肪燃烧一个机会。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开始“燃烧脂肪大作战”了——初期掉下去的体重,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水分。

人体在储存碳水的时候,是以糖原的形式存在于肝脏和肌肉中,每克糖原会结合大约3克水。当你不再摄入足够的碳水,糖原储备被消耗,随之而去的还有大量水分

所以,减掉的头几公斤,有可能只是你体内“脱水”的结果。这种体重下降,看起来刺激,但本质上并不等于脂肪减少

很多人正是在这个阶段,误以为“不吃米和面”=“燃脂加速”,于是加大力度,长期断碳,甚至连蔬菜里的碳水都开始算计。但身体不是一台机器,它会反应、会反抗。

长时间低碳饮食,可能带来乏力、头晕、情绪波动,甚至月经紊乱。尤其是大脑,它非常依赖葡萄糖作为主要能量来源,当碳水长期不足时,认知功能、情绪调节和专注力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你可能会问:既然不吃碳水能瘦,那难道吃米面就一定胖?这其实是另一个常见的误区。真正让人发胖的,并不是米饭或面条本身,而是它们和油脂、盐分、加工糖等混合后的“组合拳”

比如一碗白米饭配红烧五花肉,或是一盘葱油拌面加上炸鸡排,这类高碳高脂高盐的搭配,才是让你体重飙升的真正推手

而且,米饭和面条的升糖指数(GI)虽然偏高,但它们也有一个天然优势——饱腹感强,容易控制分量。比起薯片、蛋糕、奶茶这些“隐形碳水炸弹”,一碗家常米饭反而更容易让你停下来。关键是怎么吃、和什么一起吃。

2023年发表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的一项研究分析了3000多名成年人的饮食结构,结果发现:那些适量摄入全谷物碳水的人群,其BMI和腰围反而更低,而长期食用极少碳水者,在6个月后出现代谢指标恶化的比例更高。这说明:适度摄入优质碳水,反而对体重管理更有利。

把米和面完全踢出饮食表,并不能让你真正“健康地瘦”。身体需要碳水,就像汽车需要油

你可以选择更“聪明”的碳水来源,比如糙米、燕麦、荞麦面,这些未被高度加工的食物,不但升糖速度慢,还富含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对肠道健康和能量代谢都有积极作用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现象是:当你把米和面戒掉了,往往会不自觉提高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例。

这个策略在短期内确实让你更有饱腹感,但如果蛋白质摄入过多,肾脏代谢负担可能会加重;而脂肪摄入超标,则可能引发血脂异常等问题。营养的平衡,永远是减脂比“掉秤”更核心的逻辑。

我见过太多把“减碳”当“减肥捷径”的人,初期靠毅力扛下来,体重掉得飞快,但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不仅体重反弹,连之前的饮食焦虑也一起卷土重来

这就是所谓的“碳水恐惧症”,它让我们把一种最基本的营养素妖魔化了,却忽略了背后的行为模式问题。

减肥从来不只是“吃少点”这么简单。它是一场和自己的关系重建,包括你如何看待饥饿、满足、控制和节制。

如果你觉得“少吃一口米饭”就是成功,那你很容易陷入“吃多一口就是失败”的思维陷阱。而这种思维,会让你很难长期坚持,也很难真正自由。

所以,如果你正在减肥,或准备开始减肥,不妨问问自己:我不吃米和面,是因为它们真的让我发胖,还是我害怕面临选择的自由?

我们不是为了做一个“吃草的人”,而是为了做一个能掌控自己欲望的人。而掌控的第一步,不是删掉某种食物,而是了解它。

碳水不是敌人,误解才是。当你真正了解米和面的代谢路径、饱腹机制、心理影响,你会发现,减肥并不是和某种食物的斗争,而是和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谈判

这场谈判,输赢不在秤上,而在你的心里。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刘莎莎, 朱红, 李春. 不同膳食模式对中国成年人肥胖风险的影响[J].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23, 31(1): 25-30.

[2] 张萌, 李晓艳, 王海. 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超重肥胖发生风险的前瞻性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4, 58(4): 385-390.

[3] 王宁, 马晓燕, 王一凡. 全谷物摄入与体重管理相关性的系统评价[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3, 29(10): 44-49.

来源:科学护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