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降脂药不能吃鸡蛋?医生劝告:不只是鸡蛋,这6物再馋也要忌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3 15:36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7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吃鸡蛋会升高胆固醇,尤其是正在服用降脂药的人,往往会被反复叮嘱“少吃鸡蛋”。但真相到底是怎样的?鸡蛋真的有“罪”吗?其实,问题不在鸡蛋,而在于吃法和量

更关键的是,除了鸡蛋,还有一些食物,吃了不仅会和降脂药“打架”,还可能直接影响药效甚至加重病情。医生提醒:这6种食物,再馋也要克制!

先说个研究。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明确指出:健康成年人每天可以摄入1个鸡蛋,胆固醇摄入不应超过300mg,而一个鸡蛋约含有200mg胆固醇,并未超标

更重要的是,鸡蛋中的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远小于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也就是说,鸡蛋不是降脂药的“死对头”,关键在于不要油炸、不要高温煎,多采用水煮、蒸等方式。

但如果你已经有严重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医生可能会建议你控制蛋黄摄入。这时就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个体化处理。

比起鸡蛋,这6种食物才是真的会影响降脂药作用,甚至让血脂控制功亏一篑。

1. 动物内脏

猪肝、鸡胗、羊腰子……香是很香,但胆固醇含量极高。比如100克猪肝中,胆固醇含量高达400mg以上,远超每日推荐摄入量。

而且内脏中还含有饱和脂肪酸,容易造成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升高,让降脂药“白吃”。

2. 油炸食品

炸鸡、炸薯条、炸油条,看似美味,实则是反式脂肪酸的大本营。反式脂肪不仅会升高坏胆固醇,还会降低好胆固醇,直接对着降脂药“唱反调”。

长期食用,还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8年就呼吁全球范围内逐步禁用反式脂肪

3. 椰子油、黄油等高饱和脂肪

不少人喜欢用椰子油炒菜,认为是“健康油脂”。但实际上,椰子油中饱和脂肪酸占比高达90%,比猪油还高。

饱和脂肪会促进肝脏合成胆固醇,让血脂升得更快。吃降脂药的同时又大量摄入饱和脂肪,等于一边踩刹车一边踩油门

4. 含酒精饮品

酒精对血脂的影响非常复杂。少量饮酒可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但大量饮酒会升高甘油三酯,并增加肝损伤风险。

更重要的是,降脂药中的他汀类药物与酒精同用,可能加重肝毒性,甚至诱发横纹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

医生普遍建议:服药期间应尽量戒酒

5. 葡萄柚及其汁

这个看起来无害的水果,其实是降脂药的“天敌”。因为葡萄柚中的呋喃香豆素会抑制肝脏中CYP3A4酶的活性,这是代谢他汀类药物所必需的酶。

一旦被抑制,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就会升高,可能引发肌肉疼痛、肝酶升高等副作用

所以,吃他汀类药物的人要远离葡萄柚

6. 含糖饮料和甜食

不少人觉得血脂高只要控制油就行了,糖没关系。但研究表明,高糖饮食同样会升高甘油三酯,并促进脂肪在肝脏沉积,引发脂肪肝

而且,甜饮料中的高果糖玉米糖浆比普通糖对血脂影响更明显。《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刊文指出:高果糖摄入与高甘油三酯水平密切相关

很多人一吃上药,就觉得万事大吉,该吃吃、该喝喝,然后一年后检查:血脂不降反升。

其实,降脂药只是辅助控制血脂的工具,真正的基础是合理饮食和生活方式管理

如果每天大鱼大肉,再好的药也救不了你;如果饮食合理,即使药量不高,也能取得不错的控制效果。

1. 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血脂指标,尤其是服用他汀类药物者;

2. 饮食以低脂、低盐、高纤维为主,多吃蔬果、全谷类和豆类;

3. 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游泳;

4. 不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有不适及时就医;

5. 不迷信保健品代替药物,目前没有任何保健品可以替代降脂药。

真正让血脂升高的,从来不是鸡蛋,而是我们忽视了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吃降脂药不是护身符,更不是纵容自己“放肆吃”的理由

如果你真心想降脂、护心,就要从每一口食物开始,做到心中有数、嘴上有度。

参考资料: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营养学会.

[2] Liu, G., et al. (2020). Association between intake of saturated fat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 《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