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特曼:AI时代年长员工更危险?22岁更幸运?真相扎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3 13:30 2

摘要:OpenAI CEO奥尔特曼(Sam Altman)在一期播客直播中表示:“相比年轻群体,我更担心年长员工该如何适应 AI 带来的变革。”他还说:“如果我现在22 岁,刚毕业,会觉得自己是史上最幸运的一代。”

OpenAI CEO奥尔特曼(Sam Altman)在一期播客直播中表示:“相比年轻群体,我更担心年长员工该如何适应 AI 带来的变革。”他还说:“如果我现在22 岁,刚毕业,会觉得自己是史上最幸运的一代。”

奥尔特曼这话一出口,全网35岁以上的人都坐不住了 —— 言下之意,难道年龄越大,在AI时代越危险?

事实上,奥尔特曼的 “年龄论”,藏着两个扎心对比。

58岁张科长最近总躲着办公室的新系统。

单位上了 AI 报销系统,扫发票、填明细全自动化,他研究了三天还没搞懂怎么上传凭证,最后只能让刚入职的00后小姑娘代劳。

“学这玩意儿干啥?再过几年就退休了。” 张科长嘴上嘟囔,心里却发慌:上周部门裁了两个老同事,理由是 “不适应数字化办公”。

24岁的实习生小林却像开了挂。

领导让写竞品分析,她用 AI 工具爬数据、生成图表,两小时搞定别人两天的活;开会时用 AI 实时转写纪要,还能自动提炼重点。“我也不是多厉害,就是敢试。” 她随口说的话,却戳中了很多人的痛处。

当然,奥尔特曼的判断也不是空穴来风。

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45岁以上职场人技能迭代速度比25岁群体慢 47%。此外,某招聘平台调研发现,“拒绝学习新工具” 已成为35岁以上职场人被淘汰的第一原因,比 “体力下降”“家庭负担重” 更致命。

其实,危险的不是年龄,是 “技能固化” 的牢笼。

大伙也可以看看,也有不少45岁以上的哥哥姐姐、叔叔婶婶们,学会了用AI写文章、做短视频、写教程等等,他们不是懂什么算法,而是知道这东西能帮自己把文案、教程、PPT做得更好。

也有小年轻,对AI不削一顾的。例如我认识的小周,25岁,在电商公司做客服。去年下半年,公司引进 AI 对话系统后,机器能同时接 100 个咨询,还能自动识别客户情绪。

而小周只会机械回复话术,不会调试 AI 的应答逻辑,三个月后就被调去仓库打包。“我以为年轻就没事,谁知道 AI 比我更‘懂套路’。”她表示。

事实上,奥尔特曼话没说透,并不是老人都没机会,也并不是“22岁”都有优势。

AI 淘汰的从来不是 “老人”,而是 “活在过去的人”。就像工厂里的老技工,只要愿意学 AI 质检系统,他的经验能让机器识别精度提升 30%;但如果死守着 “凭手感”,迟早被算法替代。

同时,我们作为35-60岁的,也别羡慕 22 岁的 “天然优势”,奥尔特曼的话只说对了一半。他说年轻人 “能应对变化”,但没说这种 “应对” 有多脆弱——AI真正会先淘汰 “初级年轻人”。

这就像ATM机刚出现时,先消失的是银行柜员里最基础的点钞员;现在 AI 来了,首当其冲的是那些 “重复劳动 + 低创造性” 的岗位 ——22 岁的数据录入员、基础设计师、标准化客服,比 60 岁但掌握核心资源的老经理,危险得多。

那么,破局的关键是什么?

一句话来说,就是把 AI 当 “拐杖”,而不是 “对手”。

比如,我同事36岁的程序员阿凯,他用 AI 写基础代码,省下的时间研究架构设计,最近主导的一个项目,AI 写了 60% 的代码,但核心逻辑和风险控制全是他亲手做的。“AI 是锤子,我得知道该敲哪颗钉子。”

所以,奥尔特曼说 “22 岁最幸运”,其实是在说 “愿意重新学习的人最幸运”。就像当年电脑普及,有人怕被淘汰,有人用它提升效率;现在 AI 来了,道理一模一样 ——年龄从来不是枷锁,把 “我学不会” 挂在嘴边,才是。

大家觉得对么?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正确地学习、使用AI。

来源:小丁科技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