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清晨,江苏省苏州市小学的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诵读声。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萤火之行”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正带领孩子们通过古诗词探索二十四节气的奥秘。这场名为“诗词里的节气”的传统文化课程,用简单的学具和生动的互动,让乡村学生感受
中国青年网苏州8月11日电(通讯员 陆书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清晨,江苏省苏州市小学的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诵读声。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萤火之行”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正带领孩子们通过古诗词探索二十四节气的奥秘。这场名为“诗词里的节气”的传统文化课程,用简单的学具和生动的互动,让乡村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节气歌谣与诗词吟诵
“大家知道‘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的是哪个节气吗?”志愿者手持自制的节气转盘,轻轻转动指针,停在“清明”位置。孩子们齐声回答后,她继续引导:“谁能背出杜牧的《清明》全诗?”五年级学生陈小雨举手背诵,声音清脆如黄鹂。
为了帮助记忆,团队设计了“节气诗词卡”——用硬纸板裁剪成24张卡片,每张正面写着节气名称,背面印有相关诗词。“立夏”卡片背面是范成大《村居即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大雪”卡片则配上了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孩子们两两一组,玩起了“翻卡配对”游戏,在娱乐中熟记诗词。
二、农耕智慧与自然观察
“为什么古人说‘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志愿者在黑板挂上一幅手绘的“二十四节气农耕图”,向学生们解释节气与农业的关系。随后,他分发装有小麦、稻谷、豆子的透明小袋,让孩子们触摸、观察不同季节的作物。“原来‘秋分’是收割的时候!”一个男孩恍然大悟。
课程还设计了“校园节气观察日记”。学生们用废纸自制记录本,每天观察日照变化、植物生长,并配上简笔画和短诗。志愿者说:“我们希望孩子们不仅背诵诗词,更能理解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智慧。”
三、民俗体验与手工创作
为了让课堂更生动,团队引入了传统节气民俗活动。
立夏斗蛋:孩子们用彩笔在煮熟的鸡蛋上绘画,然后互相碰撞,蛋壳不破者胜出。冬至数九:志愿者教学生用红纸剪“九九消寒图”,每天填一笔,记录寒冬渐逝。中秋飞花令:以“月”“秋”“团圆”为关键词,进行诗词接龙,优胜者获得手写书签奖励。最受欢迎的是“节气手工坊”——用黏土捏制“春牛”(立春习俗)、剪纸制作“窗花”(冬至装饰)、枯枝和干花拼贴“秋色图”(秋分主题)。这些作品在教室后墙展出,形成了一幅流动的“四季画卷”。
四、诗词擂台赛与成果展示
课程最后一天,团队举办了“萤火诗词大会”。比赛分为三个环节:
节气问答(如:“‘露从今夜白’指的是哪个节气?”)诗词填空(补充经典诗句中的空缺字词)飞花令挑战(分组比拼带“风”“花”“雪”“月”的诗句)“我没想到孩子们能记住这么多诗!”志愿者感叹。六年级学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他笑着说:“以前觉得古诗很难,现在发现它就像天气预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来源:萤火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