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运会背后,成都的雄心藏不住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2 19:29 1

摘要:当你的朋友圈时不时还在流传“友谊之树”等焰火美图时,第12届成都世运会赛程已过半进入第6天,决出金牌132枚,其中中国队喜提金牌15枚(截至今日18时)。

当你的朋友圈时不时还在流传“友谊之树”等焰火美图时,第12届成都世运会赛程已过半进入第6天,决出金牌132枚,其中中国队喜提金牌15枚(截至今日18时)。

一场盛会,让世界又一次聚焦成都!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称:“成都世运会为德国树立新标杆”“成都基础设施堪称独一无二”

但是,对于成都本地人而言,相比两年前的大运会,这次的世运会给人的感觉有点后知后觉,好像忽然之间就被一场惊艳至极的开幕式刷屏,然后就一脸茫然了,世运会、大运会、奥运会、全运会……傻傻分不清,有哪些项目、什么特色更是不知道……

其实,抛开这些技术流的先不说,世运会本身,就是一个与成都气质高度符合的体育盛会

从“第12届”就可以推断出,世运会历史不长,到现在仅有40多年。

上世纪70年代,能够被批准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机会极为有限,为了让小众项目也能尽快拥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一些苦苦等待中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一合计,就萌生了“抱团取暖”的构想。经过多方积极筹备,一个在竞赛项目和参赛形式上完全不同于奥运会的世界运动会“破壳”而生!

首届世运会于1981年在美国加州举行,此后每四年举办一次,一般在奥运会后的第一年举行,本届是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也是首次有“圣火”传递

成都世运会火炬从三星堆出发。图据@成都发布

天生自带一个“人无我有”,世运会的比赛项目和奥运会完全不同,换句话说也是“互为补充”,比如跑酷、攀岩、飞盘、轮滑、滑水、柔术、空手道等等。本届成都世运会,传承千年的非遗项目“龙舟”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亮相,其实UP君觉得还有一个“千年非遗”项目也应该努努力打进本届世运,那就是“麻将”。如果这个项目能进入世运,不夸张地说,成都选手绝对能包揽所有奖牌。

世运会龙舟比赛。图据@天府发布

有些世运项目发展得太好,如铁人三项、羽毛球、棒球、垒球、跆拳道、蹦床等,也能顺利进入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所以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称世运会为“二级奥运会”,算是给它往上拔了拔。

那为什么又说它与成都的气质高度符合呢?

与近年来越来越功利的奥运会不同,世运会主打一个轻松自如、展示自我、尽情表演,强调自我表达、包容和谐,体验运动氛围、传播生活方式。你看,这是不是与成都包容、松弛、巴适、休闲的城市气质天然契合?

就像前两天火了一把的徒步定向赛,这项比赛没有高大上的场馆,也没有酷炫拽的装备,就是各国选手在泥巴路、苞谷地和各种小树林之间穿来穿去,颁奖仪式更是简单粗暴地搬到了村口,但这一切并不妨碍运动员们玩得很嗨。

直播画面出来时,网友们都笑疯了,各种调侃层出不穷,世运会也借力这片苞谷地,成功破了圈。

你看,和成都一样,世运会就是这么接地气

简单粗暴的村口颁奖台,充分显示出本届成都世运会“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节俭办赛、绿色先行”,这8个字不仅仅是口号而已,成都充分利用大运会遗产,27座竞赛场馆无一新建,其中改造18座现有场馆,依托湖泊公园搭建9座临时场馆,不少场馆更是一“馆”多用。比如位于东部新区的成都体育学院游泳馆,既可以承接国际A级赛事,亦可作为训练热身场地、全民健身水上活动举办场地,在教学训练之余还可以对外开放。历时4天的世运会比赛,这座游泳馆接连诞生了13项世界纪录。

图据@成都东部新区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也体现在奖牌设计上。本届世运会奖牌被命名为“竹光”(谐音“逐光”),造型融合了大熊猫“蜀宝”、太阳神鸟和竹子等多种元素,最妙的是奖牌设计成“开口”样式,运动员可将奖牌中的金属徽章赠予他人,体现出“分享”的核心理念。

参透玄机的老外乐坏了,这次全家都有份!

节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开源。本届世运会已拥有全球合作伙伴、官方合作伙伴、官方赞助商、官方独家供应商、官方供应商、指定类别产品/服务/平台在内7个层级约25家企业参与赞助,该项收入估计应在数亿元级别,此外还有门票销售。

本届世运会共有来自116个国家、地区的6679名运动员、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参赛,其中运动员3942人,是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届世运会。这6千多参赛者更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吃住行用游购娱,方方面面都将有力带动成都酒店、餐饮、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以上几项是直接收入,更大的是间接收入。围绕世运会主题,成都特别升级推出了票根优惠打卡地图3.0版,一张票根涵盖赛事、演出、展会、景区、博物馆等6大类46项,成为串联消费场景的纽带。消费者凭借票根,能在成都多个区的餐饮、住宿、交通等领域畅享折扣与福利,真正实现“一票畅玩”,推动消费从“单次交易”向“链式体验”转变,形成从赛事流量到消费增量的闭环。

每年暑期,成都都是排名全国前列的出游热门目的地,今年又恰逢世运会,成都更是“热上加热”。同程旅行平台数据显示,近一周,出游目的地为成都的旅游搜索热度环比增长6倍!

两年前的大运会举办期间,成都酒店预订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2.7倍,前往成都的国际机票预订量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近10倍,今年的成都“世运经济”,规模预计会达到上百亿。

图据@成都发布

所以别去相信什么“赔本赚吆喝”的鬼话,类似这种说法要么是酸葡萄心理要么就是纯纯的蠢。从早年的世警会到大运会、国际乒联世界杯、汤尤杯再到世运会,成都不仅举办大型国际赛事越来越得心应手,更是将“赛事经济“玩出了各种花样。这方面,成都精得很!

从世界各地的F1大奖赛到马拉松热,赛事经济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唯有尊重市场、因地制宜,每座城市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事密码”。

早在2018年,成都就提出了打造“三城三都”的宏伟目标——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以此增强成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助推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

几年实践下来,"三城三都"建设有快有慢,特别是“赛事名城”,从曾经连全运会都承接不了到相继举办多项大型国际赛事,成都取得的成就可谓是一日千里、有目共睹,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和运动员前来参与,还带动了以文旅为主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不久前,成都又对“三城三都”升了个级——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城市。具体而言,就是坚持文化为魂、商业筑基、旅游引流、体育聚势,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推进品牌、产业、场景、市场、体制机制融合创新。

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成都底气十足——

首先家底厚,世界遗产5处、非遗项目225项,中国唯一一座2300余年城址未迁城名不改,遍地都是文化;

其次思路新,千年古刹与摩登秀场做邻居,盖碗茶与咖啡并行不悖,这份既传统又新潮的融合混搭风历久弥新;

第三人气旺,去年成都游客接待量达3.06亿人次,同比增长6.02%;相当于全中国每5个人就有1个来成都打过卡。 由此也带动成都去年社零总额10327.1亿,全国排名第7。

在「成都向上」看来,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既是对“三城三都”的进一步优化聚焦,剥离了冗余环节、强化了核心目标,更是立足当下的务实之举,既兼顾了可操作性,又更具针对性。

就像本次世运会,成都既着眼赛事,但又不局限于赛事,而是秉承“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的理念,不断探索体育与美食、旅游、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创新体验与价值。同时以赛为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唱响城市声音、讲好城市故事,持续提升城市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

就在本届世运会开幕前,成都专门邀请来自德国、匈牙利、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及使馆官员,参访成都规划馆、参加城市推介会,系统了解成都在先进制造业、投资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共谋合作机遇。

成都世运会受邀驻华大使一行参访成都规划馆。图据@四川自然资源

世运会期间,成都还将发布城市及体育领域需求清单,“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海外专场在德国、瑞典、英国等6国持续推进,涉及智能制造、场馆运营、赛事举办、健身休闲等,拟释放超2200亿元合作机遇。

如何更好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成都向上」有两条建议:

第一,鉴于文商体旅融合涉及部门多、利益复杂,且过程中存在新业态新领域,极易导致监管空白、不作为或者推诿、踢皮球等乱象,建议成立跨部门的独立机构,协调解各类问题、加快推进深度融合,开改革之先河。

第二,不止成都一市内部融合,外部也要融合,不断扩大朋友圈和影响力,比如古代文人杜甫草堂与眉山的三苏祠联动,远古文明金沙遗址与德阳广汉三星堆联动,形成跨部门、跨市域的联动共享机制。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图据@天府发布

一场世运会,折射出的就是一盘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大棋——文化、商贸、旅游、体育共同发力,不是“1+1+1+1”式的简单加法,而是“4的N次方”式的乘数效应,这笔账,成都算得很清楚。

世运会之后,今年成都还要举办约50项国际、全国性赛事,未来还有期待中的奥运会、亚运会……如果说这些赛事是前面“1”,那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就是后面无数个“0”,纲举目张,成都显然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赛事经济密码,正在开创出无限可能。

来源:成都向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