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历史,右手潮流!乘地铁1号线逛东城,站站有惊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2 19:36 1

摘要:地铁,不只是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它是城市跳动的脉络,也是时光的通道。在东城,地铁线路交错纵横,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人文底蕴、前沿的现代科技、更新的城市布局、新型的消费场景,都在这一条条线路中碰撞、交融。从建国门站里的文艺壁画到北新桥站外的美食云集,从南锣

地铁,不只是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它是城市跳动的脉络,也是时光的通道。在东城,地铁线路交错纵横,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人文底蕴、前沿的现代科技、更新的城市布局、新型的消费场景,都在这一条条线路中碰撞、交融。从建国门站里的文艺壁画到北新桥站外的美食云集,从南锣鼓巷站内的老北京人物剪影到崇文门站外的商圈业态,穿过人潮涌动的站厅,每一站都是一扇窗,窗外是流动的东城故事。为了深入探寻东城地铁站台内外的魅力,即日起,东城融媒联合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开设“站里站外——地铁经纬看东城”专栏,今天推出第一期《左手历史,右手潮流!乘地铁1号线逛东城,站站有惊喜→》。

盛夏的北京,总有无数种打开方式。而沿着地铁1号线(以下简称1号线)向东穿行,仿佛踏上一场串联起历史与当下、传统与潮流的奇妙旅程。作为中国第一条城市地铁线路,地铁1号线见证了中国地铁建设从起步到腾飞的全过程——从最初“战备为主,兼顾交通”的特殊定位,到如今成为服务万千市民与游客的交通动脉,其发展轨迹正是中国城市建设与时代变迁的生动缩影。

在东城,天安门东站、王府井站、东单站、建国门站四个站点如同散落的珍珠,既藏着岁月沉淀的厚重底蕴,又涌动着现代都市的蓬勃气息。当列车将这些承载民族记忆的历史文化景点串联起来,乘客在穿梭于城市地下的旅途中,便能于无形间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文明的传承与延续。

天安门东站

“时光列车”引航:叩响历史厚重门扉

不同时代的列车涂装搭配不同风格内饰,让踏上列车的乘客既觉新奇,又瞬间沉浸在浓厚的年代感里——1号线的“时光列车”再度启程,为暑期出行的人们铺开一段交织着怀旧情愫与奇妙体验的旅程。

“时光列车”不仅是穿梭于地下的交通工具,更像一把钥匙,引着乘客在暑期的京城叩响历史的门扉。地下,1号线沿长安街横贯东西,穿梭于繁华市井与历史深处。地上,天安门城楼与国家博物馆隔街相望。前者承载着百年风云的庄严威仪,后者收纳着千年文明的厚重底蕴,在这条贯通京城东西的主轴线上,共同勾勒出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标志性图景。

作为北京乃至全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地标,天安门每日吸引着八方来客,而1号线恰是抵达这里最便捷高效的路径之一。站台上,以“北京轨道交通,一起向未来”为口号的遇见“北京地铁博物馆”向市民游客介绍着北京地铁的发展历程。

走出地铁站,天安门的红墙黄瓦便撞入眼帘。“我到天安门啦!我爱北京天安门!”8岁的浙江男孩然然兴奋地比出心形手势,让父母用镜头定格下这份童真与激动。庄严肃穆中透着百年风云的威仪,不仅让初来乍到的然然忍不住欢呼,也让每一位来访者在红墙下感受着历史的厚重。

向北步行800余米,故宫的朱红宫墙在盛夏阳光中愈发夺目。阳光穿过角楼的雕花窗棂,蝉鸣与游人的脚步交织成趣,六百年的古老宫殿因往来的身影更显生机。在这里,收获的远不止“打卡”的满足,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长安街南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同样是一处历史的“浓缩之地”。140余万件文物从远古石器到近代史料,完整铺展中华民族的文明长卷。参观结束选上几件精美文创,便是将历史的温度揣进了行囊。这些凝结着智慧与美感的小物件,既是文物故事的延伸,更是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温暖仪式,让这段文博之旅的记忆有了可触可感的模样。

王府井站

“百年金街”焕新:迸发蓬勃生机活力

作为“百年金街”王府井大街的地铁直达站,王府井站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地理意义。1号线与8号线在此交汇,在站内精心打造的地铁文创长廊,成为市民争相合影的打卡点;一旁的北京地铁文创介绍墙打通了线上通道,方便人们随时下单心仪的文创产品,让文化传播多了几分便捷与温度;外币兑换窗口实现40余种货币即时兑换,满足了境外游客高频次的支付需求与本地居民的出境金融需求。

出王府井站径直踏入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B2层,仿佛瞬间闯进活力四射的潮流宇宙。地下二层的“XY头条潮玩”区域,堪称二次元爱好者的天堂——手办模型精致得仿佛能呼吸,动漫游戏周边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体验过最具潮流范儿的商场,再走进斜对面的王府井书店,淡淡的书墨香萦绕鼻尖,安静的氛围与外界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各类经典书籍,读者静静穿梭其间,手指轻滑过书脊,偶尔抽出一本靠在架旁翻阅。往里走,“文博新韵 何以中国”文物主题展览同样引人驻足。

地下一层的北京文化专题市集充满创意与趣味:北京风景印章打卡点、北京中轴线微观模型等让人眼花缭乱。不少外地游客专程来此打卡,从天津来京的王女士笑着说:“既能看书,又能了解北京文化。最惊喜的是这个北京中轴线模型,直接用它给孩子讲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省了不少工夫。”

沿王府井大街向北走约200米,清新的茶香愈发浓郁,老字号吴裕泰茶庄就在眼前。店门口,招牌茉莉花茶冰淇淋是当之无愧的人气王,清甜奶香混着馥郁茶香,引得排队者络绎不绝,也让这家老字号成了老街上的新“网红”。

潮流商业、知识文化与传统老字号完美融合,王府井大街正是东城经济与文化深度交融的生动写照。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为经济注入内涵,经济为文化传承提供支撑,共同绘就出一道独特迷人的“城市风景线”。

东单站

“动静相宜”之间:乐享都市休闲真味

从地铁东单站出站,步行不过几分钟,便能抵达东单体育中心。篮球场上,运动爱好者们早已汗流浃背,却仍在肆意奔跑、奋力拼抢。足球场的呐喊、羽毛球馆的挥拍声、游泳馆的水花溅落……每一处场馆里,都不时传出属于运动的声响。汗水的咸涩、橡胶的微腥,混着此起彼伏的叫好与欢呼,酿成独属于这傍晚的鲜活气息。

始建于1956年的东单体育中心,堪称市中心规模最大、项目最全、功能最完备的体育场馆。数十年来,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足球国脚、篮球国手、体操名将与乒乓健儿。而对于更多普通运动爱好者而言,这里早已超越了“运动场地”的物理意义,成为承载着热爱与记忆的“运动江湖”。无论是刚下班的上班族、背着书包的学生,还是常年泡在球场上的“老炮儿”,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份“来了就能参与”的包容感,让每个爱好者都能卸下一日的疲惫,在淋漓的汗水里寻得最纯粹的快乐。

东单,北京城市核心区的重要地标,其意义不仅在于地理区位的独特性,更在于它深度融合了历史传承、政治象征、商业活力与交通枢纽等多重维度,成为解读北京城市格局与功能的关键节点。而作为北京传统商业区的代表之一,东单地区历经商业形态的迭代升级,从早期的百货商超到如今多元业态的融合,生动折射出北京消费市场的变迁轨迹。

在东单路口西北角的国旅大厦13层,由北京《旅行家》杂志社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旅行家·无界空间”盛大启幕。踏入这里,可借助数字采集、三维建模与人工智能技术沉浸式“漫步”布达拉宫;若偏爱动手创作,跟着主理人DIY手工艺品的过程,能让指尖绽放独特巧思;忙碌间隙,一杯香醇咖啡足以舒缓节奏,偷得片刻悠然;遇到心仪的文创好物,亦可直接纳入囊中。从科技赋能的漫游到亲手创造的温度,从片刻休憩的惬意到文创好物的收藏,这里将多维度文旅体验巧妙融合,让你一站式尽享别样乐趣。

建国门站

“古今交融”之地:脉动时代强劲新声

乘1号线继续向东,便抵达了建国门站。这里是1号线与2号线的交汇点,承担着“东西贯通、环线串联”的核心功能,日均换乘量在8万人次左右,堪称全城最繁忙的换乘站之一。

与北京传统“内九外七”的古城门不同,建国门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时代的鲜活注脚,既寓意“城市的新生与开放”,更成为北京从“封建都城”向“现代都市”转型的标志性符号。周边静静矗立的北京古观象台(明清皇家天文台)、明城墙遗址(明永乐年间遗存),与“建国门”形成奇妙的“古今对话”,共同编织着北京“历史连续性”的生动图景。

走出地铁站,北京古观象台率先撞入眼帘。这座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的建筑,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亦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脉络清晰而享誉世界。1956年,古观象台以“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之名正式对外开放,让千年天文智慧得以照进当代。

落日余晖为建国门桥镀上金边时,目光掠过川流不息的车河,现代商业的脉搏正沿着长安街与东二环的脉络强劲跳动,每一寸空间都被高效的商务节奏与多元的消费选择填满,既有国际都市的精致与大气,又藏着人间烟火的热闹与温度,让人们真切感受到现代商业文明在历史街区上生长出的蓬勃生命力。

卸下一日的繁忙,不妨钻进建国门周边的老胡同,让味蕾在时光里自在游走。老川办餐厅内辣子鸡外皮焦香、内里鲜嫩,川北凉粉细腻爽滑,堪称“川菜爱好者的寻味天堂”。赵家楼饭店餐厅里,宫保鸡丁酸甜下饭,老豆腐醇厚入味,香酥鸭量大实在——在这里用餐,还能顺便参观“赵家楼遗址”牌坊,让味觉的满足与历史的追忆在唇齿间交织,别有一番滋味。

从天安门东站的历史门扉、到王府井站的潮流活力,从东单站的都市闲趣、到建国门站的古今交融,1号线穿行东城的旅程,恰似一条串联起城市记忆与当下生活的项链,让人们在飞驰的车厢里触摸时光的温度、在街头巷尾的烟火中感受文化的肌理。当列车继续前行,这些散落在站点周边的故事仍在不断续写,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既深沉厚重又蓬勃向上的生动模样,也让每一位穿行其间的人成为这场城市交响中独特的音符。

策划:郭佳 郑娜娜

文字:李滢 陈浩然

图片:李滢 陈浩然

部分图片来源于往期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