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不再是那个在发布会上高调讲品牌故事的人,而像是一个刚经历风暴的舵手,努力想为船体留下点警示标语。
钟薛高创始人林盛在直播间直言:“我不希望任何一家企业成为第二个钟薛高。”
这是一次赤裸裸的自剖,也是对同行发出的善意警告。
言辞背后,是他对一家曾红极一时的网红冰品品牌陷入破产漩涡的无奈和深思。
这场直播出现在钟薛高被申请破产的余温未散之时。
林盛神情比以往更沉稳,也更谨慎。
他不再是那个在发布会上高调讲品牌故事的人,而像是一个刚经历风暴的舵手,努力想为船体留下点警示标语。
从“雪糕刺客”这个让无数消费者心生戒备的标签开始,到被资本和市场反复碾压后不得不面对资不抵债的现状,钟薛高的沉浮,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故事,也是许多新消费品牌的缩影。
但引爆这次话题的,并不只是钟薛高的困境,而是另一个品牌——百果园的董事长余惠勇。
他在一次回应中语出惊人:“我们不会迎合消费者,我们在教育消费者变成熟。”
这句话迅速在网络炸开。
有人怒斥其傲慢,有人质疑其商业逻辑,也有人以钟薛高为例,质问这样的“教育”,最终会不会将品牌带入同样的深渊。
林盛在直播中没有刻意批评,但他反复强调,“我认为余惠勇董事长不会那么狭隘。”
字里行间带着一些维护同行的善意,也有对品牌定位与消费者沟通方式的不同理解。
那一晚,林盛的语气平和但坚定,他不再讲销售数据,而是讲“教训”,而且是用自己品牌付出的代价换来的教训。
“教育消费者”这几个字,说来轻巧,听来沉重。
在如今这个信息泛滥、选择丰富的时代,消费者远不是容易被“教育”的对象。
你可以提供好的产品、合理的价格、可信的服务,但试图站在高位对消费者说教,哪怕本意是推动认知进化,都极可能被认为是“自大”或者“不食人间烟火”。
我们太容易忘记,消费者不是缺乏知识,而是拥有选择权。
当价格和价值脱钩,质疑自然随之而来。
钟薛高就是一个鲜活例子:在包装和宣传达到顶点时,被外界发现价格虚高,功能模糊,口碑迅速崩塌。
而百果园,如今在类似的语境下发表自信满满的言论,林盛的回应未尝不是一次“以痛劝诫”。
从直播间的布景看,不再有夸张的道具,也没有浮夸的字幕。
林盛穿着简单,背后是一张普通会议桌,像是一次更私人的交谈。
他眼神里有少许疲惫,却也带着某种释然。
他不回避破产的话题,甚至说,“不是每一次创业都会成功,但每一次失败都值得记录。”
这话让人有些唏嘘,也让人想起那些曾鼓吹“品牌即信仰”的时代宣言,终于落到一地鸡毛。
品牌不是信仰,是一种商业行为,一种能被消费者认同的商业行为。
如果脱离了消费者的情绪和需求,只凭理念驱动,最终只可能是一场偏执。
有人问林盛是否后悔,他笑着摇头,“当然遗憾,但没有后悔。”
这句话像是一个成熟创业者的总结,也像是对所有想“教育”市场的人的提醒:与其“教育”,不如“理解”。
这场围绕价格、市场、消费者的争议,表面是两个品牌的互动,深层是商业理念的交锋。
而林盛的表达,比激烈批评更有分量,那是一个亲历者用代价换来的冷静与坦诚。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更成熟的消费者,而是更谦卑的品牌——在理解与被理解之间,找回那一份真实的连接。
来源:潘君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