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台大雷山的林海间,王勇军副教授弯腰拨开枝叶,耐心向农户讲解如何防治板栗树的病虫害;丽水庆元的高山林场里,童再康教授带着研究生攀上陡坡,采集闽楠种子与土壤样本;在杭州的香榧加工车间,宋丽丽教授调试着智能分选设备……这个暑假,浙江农林大学的教授们把课堂搬进了山林
天台大雷山的林海间,王勇军副教授弯腰拨开枝叶,耐心向农户讲解如何防治板栗树的病虫害;丽水庆元的高山林场里,童再康教授带着研究生攀上陡坡,采集闽楠种子与土壤样本;在杭州的香榧加工车间,宋丽丽教授调试着智能分选设备……这个暑假,浙江农林大学的教授们把课堂搬进了山林田野,用一项项接地气的科技成果,在祖国大地上书写属于盛夏的“论文”。
大雷山曾经是一片荒坡,如今已满目葱茏。为了守护这份绿意,王勇军副教授和团队多次来到天台,调查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向农户传授经济林栽培、林下作物种植等技术,帮助当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童再康教授则奔走在丽水多个山区,跋山涉水查看闽楠、浙江楠等珍贵树种的生长状况,采集种子与土壤样本带回实验室,为南方乡土珍贵树种的遗传改良和高效培育提供科学支撑。
在杭州水碓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传统香榧破壳效率低、损伤高的难题,一度制约着农户增收。宋丽丽教授团队研发的香榧智能分选与高效脱蒲技术精准剔除次果,确保原料品质;创新的脱蒲工艺彻底去除黑色蒲衣,提升口感与品相。曾松伟教授带来的激光开口技术,让破壳效率与精度跃升至96%以上,劳动力投入减少七成多,显著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利用暑期开展科技服务,是浙江农林大学林学学科科研人员的传统“暑期作业”。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送进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近年来,他们先后将1000多个项目成果播撒在浙江乃至全国农村,为各地新增农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推广掌握的农林科技成果,为农林业发展、乡村振兴出力,是高校科研人员最幸福的事。”浙江农林大学社会合作处刘兴泉教授说,相较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理论文章,越来越多专家同样重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夏天,他们的课堂在山林深处,他们的试验田在农户心里。他们用脚步丈量沃土,用汗水浇灌希望,把最好的科研成果,留在了乡村的土地上。
立德树人是根本,强农兴农是使命。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吴家胜表示:“无论假期与否,我们的专家教授、科技特派员都应牢记服务三农的使命,利用科研成果积极服务社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同时也实现农林高校研究人员的价值。”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