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费者花个钱,结果一天到晚光被教育。”某小红书网友的吐槽,道出了最近百果园热搜事件的核心。#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的话题火了,董事长余惠勇亲自下场回应“水果贵”争议,却把自己推上了舆论风口。
“消费者花个钱,结果一天到晚光被教育。”某小红书网友的吐槽,道出了最近百果园热搜事件的核心。#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的话题火了,董事长余惠勇亲自下场回应“水果贵”争议,却把自己推上了舆论风口。
事情源于余惠勇在短视频平台的IP运营。不管是小红书刚起步的新号,还是持续运营的抖音账号,其团队深谙流量密码——先自黑抛争议,再请董事长亲自回应。在“百果园水果太贵?董事长亲自回应!”的视频里,余惠勇解释称:“真正的好水果供不应求,我们坚守高品质,不会迎合消费者对便宜的盲目追求。商业要么利用消费者无知,要么教育消费者成熟,百果园选择后者。”
然而媒体和网友只记住了关键句:百果园贵,是因为要教育消费者,不会迎合!经过二次剪辑后,“教育消费者”“不迎合”等词成了导火索。地方融媒体加工传播后,话题迅速冲上热搜第一,在榜13小时,123家媒体跟进报道,而原视频已悄然下架,但“百果园被消费者教育”的讨论愈演愈烈。
这场景似曾相识。李宁高管说“中国消费者缺乏教育”深陷舆情,钟薛高因“就是这么贵”成“雪糕刺客”最终倒闭,巴奴火锅老板一句“月薪5000别吃火锅”成“火锅刺客”。才过5个月,百果园就主动认领了“水果刺客”标签,相同的错误正在重复上演。
在消费降级的“牛马时代”,网友对“教育”“贵”等词格外敏感。大家既是劳动者也是消费者,双重身份下很容易代入“被说教”的角色。谁摆出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态,谁就容易触发众怒。企业家在内部或商圈谈“定位理论”没问题,但在网络空间搞“爹味儿”IP,多半只会收获“黑红”流量。小米雷军、老乡鸡束从轩等成功的老板IP,背后都有公关团队严格把关,从不是放任自流。
更讽刺的是百果园的财报数据。2023年还净利润3.6亿,2024年就亏损3.86亿,营收102.7亿同比下滑9.8%,毛利率从11.5%跌至7.4%。券商预计2025年仍将亏损2.4-2.8亿,直到2026年才有望盈利。号称“月薪2万都吃不起”的水果,年销百亿却在亏钱。
(来源:雪球)
深究亏损原因更耐人寻味:2024年推行“高品质与高性价比”策略,降价、取消加盟费、补贴加盟商导致毛利减少5.5亿;销售费用增26%用于门店升级和营销;净关店15.9%短期拖累收入。明明因降价让利才亏损,董事长却喊着“不迎合便宜需求”,网友难免猜测:这是为涨价预热?
从“教育消费者”到被消费者集体“上课”,百果园的舆情翻车,本质是没摸透网络沟通的逻辑。在价格敏感的消费环境下,与其强调“教育”,不如展现价值;与其坚持“不迎合”,不如学会“懂需求”。毕竟消费者需要的是尊重而非说教,是性价比而非“被教育”的溢价。这场热搜风波后,百果园或许该明白:商业的本质不是教育谁,而是服务谁。
来源:蓝鲨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