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中国仅175公里的越南首都,如何吃下1750亿美元红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0 21:42 3

摘要:河内在北,胡志明市在南。一个靠近大国边界,一个远离风口浪尖。河内并不是越南经济最能打的城市。胡志明市的名头太响,人口超1200万,GDP占全国近16%。河内呢?800多万人,GDP只有513亿美元。放在常识框里看,首都不该落在胡志明市?可现实摆在眼前:越南偏偏

当哈萨克斯坦把首都往北搬,缅甸把首都往内里挪,越南却把政治心脏贴在中国边境这块“热烫”的地方。河内,离中国广西友谊关的直线距离,175公里。

河内在北,胡志明市在南。一个靠近大国边界,一个远离风口浪尖。河内并不是越南经济最能打的城市。胡志明市的名头太响,人口超1200万,GDP占全国近16%。河内呢?800多万人,GDP只有513亿美元。放在常识框里看,首都不该落在胡志明市?可现实摆在眼前:越南偏偏按下了“河内优先”的按钮,而且一按就是上千年。

很久以前,红河从河内城边绕过,水汽充沛,泥土肥,农业起家的聚落在公元前300年就露了头角。唐朝的时候,这里成了交州治所。中原王朝把它当做经略中南半岛的行政枢纽。这个定位,不低。到1010年,李太祖发布《徙都升龙诏》,一句“龙盘虎踞之势”,把河内的山形水势说透了。

背靠黄连山脉,三面有山,面向北部湾,水陆通衢。地形就像一把合上的伞。守在伞柄,退有山林,进有平原。换成直白的话,想打进来的人要付出很大代价。想守住的人有空间调度,有回旋余地。汉、宋、明都走过这片土地。越南人把雨林当屏障,打得过就追,打不过就躲,时间一拉长,对手就会疲。明朝在河内驻军二十多年,终究耗了下去。殖民时代,法国人也选河内做法属印支联邦的首府。理由并不复杂。地形、安全、通达,三位一体。

1954年越南独立,1975年南北统一,河内一直稳稳坐着那个位置。不是偶然。是传统、记忆、象征绑在一起的结果。一座城,担在一个民族的文化脊梁上,就不只是政府办公的地点。

曾经哈萨克斯坦嫌阿拉木图离中国太近,首都一路北迁到阿斯塔纳。柬埔寨拿金边替了吴哥。缅甸也从仰光撤到内比都。安全这根线,拧得紧紧的。越南偏不就范。

中越之间,2023年双边贸易额1750亿美元。这是个很吓人的体量,差不多顶越南GDP的一半。边境贸易的占比,22.5%。河内,天生在这块通道的起点。河内到南宁,走河内—谅山高速,不到3小时。按规划,等到2025年河内到南宁的高铁跑起来,时间会压缩到2小时。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框架在扩,通关、物流、制度的门槛在降。中国的产业开始外溢,制造环节、配套工厂、服务网络,像一个个模块搬到河内周边。手机、电子、纺织、机械,产业园一块块地冒出来。河内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年交易额已经破100亿美元。世界银行做过评估,河内的边境区位优势给越南GDP额外加了2.3个百分点。数字背后是路线,是车流,是订单。

首都贴边,万一有事怎么办?安全感不是靠距离单独决定,制度、联盟、产业、社会韧性,都能参与进来。越南人做了另一种选择:用开放去对冲地缘风险,用发展去抬升安全底线。把一条边界,变成一条走廊,再变成一条走向全球供应链的主通道。

面向大国,很多小国要么过度依赖,要么刻意疏远。越南的做法更像走钢丝。既要守住独立性的底线,又要吃到合作的好处。河内就在这条钢丝上。离得近,沟通成本低,产业配套快,利益纽带更稳。距离带来的不安,需要用制度护栏去兜,用多元伙伴去分散。越南在做这道平衡题。中越贸易的基础持续扩容,跨境交通的速度被反复刷新,政策的磨合在一点点顺畅。世界银行那句2.3个百分点的测算,不是凭空的,是一环一环叠出来的。

芬兰的赫尔辛基离俄罗斯边境300公里,却把自己打造成北欧的科技和设计高地。韩国的首尔离朝鲜的边界只有40公里,这个距离近得扎心。首尔依旧是东亚的超级都市。它们都把“地理的不安”转成了“制度的韧性”和“经济的活力”。

再回到河内。它不是“最强城市”。但它具备“最强节点”的潜力。它是权力的中心,也是交通的中心,逐步还是产业的中心。越南的开放,找到了一个特别合适的支点。预计到2030年,河内都市圈会成为中南半岛北部最大的经济中心。越南看起来“贴着边走”,实则“拉出空间”。这套打法,对很多小国都有参考价值。

河内的路径,就是把不适应变成适配。先利用,后放大,再固化,最终把地理变成制度,把制度变成收益。看似“把首都按在边境边上”的冒险,其实是一次结构性的再选择。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