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与口碑双双“倒戈”:第六代导演下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0 20:19 2

摘要:备受期待的姜文新作《你行!你上!》上映26天,票房至今未过亿,“饺子和醋”式的叙事逻辑与当下市场彻底脱节;管虎执导的战争大片《东极岛》,上映3天口碑两极分化,预测票房断崖式跌至6亿+,彻底背离商业大片的预期基线。

文|李蛋

今年的暑期档,电影市场上演了一场导演层面的“换代”。

备受期待的姜文新作《你行!你上!》上映26天,票房至今未过亿,“饺子和醋”式的叙事逻辑与当下市场彻底脱节;管虎执导的战争大片《东极岛》,上映3天口碑两极分化,预测票房断崖式跌至6亿+,彻底背离商业大片的预期基线。

当传统名导的光环逐渐黯淡,以申奥为代表的新生代导演正强势接棒,其执导的《南京照相馆》在上映16天后票房突破20亿,预测有望冲击30亿大关,不仅在商业成绩上领跑,还在口碑层面引发广泛讨论。

这种反差不仅是两部电影题材与受众差异的体现,更是一次行业生态变化的缩影——导演的地位与市场号召力,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几年,电影市场的话语权几乎被几位学院派和资深导演牢牢把控,他们的名字就像是电影宣传物料上的金字招牌。然而,从暑期档的表现来看,这种资历等于实力的公式已经被打破。

反观大鹏、陈思诚等新锐导演的商业嗅觉与叙事能力不断成熟,与此同时,邵艺辉、饺子、郭帆等新生代创作者也凭借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迅速积累起属于自己的观众群体,并具备与老牌导演正面交锋的成熟力量。

观众结构变化、创作生态调整、市场偏好转型,让年轻导演不再是行业边缘的补充,而成为推动市场向前的核心动力。中国电影,正进入一个由新一代导演定义的时代。

导演榜,大洗牌

曾几何时,提到中国电影,绕不开的总是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姜文这些名字。他们的作品承载了中国电影黄金年代的辉煌记忆,也是电影工业化探索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但如今,这些名字却常常伴随着“爹味”“老登”等调侃标签,不再是让人一听就会买票的绝对保证。与此相对的,是那些更年轻、更懂得当下观众喜好的导演,正不断刷新票房榜单,也在重塑观众的审美预期。

邵艺辉是这种力量的代表人物。她在2021年的处女作《爱情神话》中,便以极为克制、细腻的女性视角打破了都市爱情片的刻板套路,得到了年轻观众的喜爱。到了2024年的《好东西》,她用更成熟的叙事方式,将女性情感、社会议题与幽默感融合在一起,最终以9.1的豆瓣评分,成为当年华语电影评分第一。

这种“柔中带刚”的创作气质,恰好契合了新一代观众对电影的核心诉求,不迎合但能共情。

饺子则是彻底的“野路子”出身,没有学院派的履历,却在动画电影领域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成绩。今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全球狂揽159亿多票房,将国产动画的商业上限直接推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的成功打破了行业的固有想象,证明了一位没有背景、没有圈内人脉的导演,照样可以凭借作品说话,甚至改变行业的格局。他创作的“哪吒”热血、直接、情绪饱满,与部分老导演的“克己复礼”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鹏与陈思诚的崛起,体现了市场化思维在创作中的力量,二人在商业片领域的稳定输出,让他们成为如今院线电影的票房中坚。

从《缝纫机乐队》《吉祥如意》到《保你平安》《长安的荔枝》,大鹏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对普通人命运的关切,同时兼顾喜剧的观赏性和现实议题的分量。或者说,他善于抓住社会痛点,用娱乐化的外壳包裹沉重的主题,让不同层次的观众都能接受。

陈思诚是另一个极端,他把电影当成一个完整的产品来运营,从立项、题材选择到营销布局都有着精确的市场定位,“唐探”系列、《消失的她》等电影都是这种“产品经理思维”的集中体现。

而在今年暑期档中,申奥的出现更是加速了导演榜的更替。最典型的是,有观众拿他的《南京照相馆》与陆川的《南京!南京!》、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做对比。

在陆川和张艺谋的镜头里,往往会毫不避讳地展现令女性不适的镜头,将日本人与外国人的复杂描绘成极端的恶和极端的善,导致最后中国人依旧要靠外国人来拯救。虽然有冲击力,却也在道德上引发了不少质疑。而在申奥的电影里,所有暴行的后果与人性的复杂都更用隐晦的镜头呈现。

老一代导演更习惯于拔高主题、制造史诗感,他们的电影常常需要观众带着敬畏去观看;而新一代导演则更愿意与观众平等对话,把电影当作一种情感共振的媒介,而非单向输出的宏大叙事。

就像某位观众在微博上说的:“年轻导演真好,他们不纠结,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不犹疑在中间地带,不总想着拔高,也不会刻意美化人性。申奥拍《南京照相馆》,大大方方地在电影借着刘昊然说出那句‘我们不是朋友。’上一代导演就不敢说这话。”

与《南京照相馆》同期上映的《你行!你上!》,也在对比之下,暴露出大导姜文的创作已经越来越难以与当下年轻观众建立连接。

观众将《你行!你上!》描述为“每个人都能在电影院当两个小时儿子”,爹味是贯穿始终的,与当前“反爹味”的大环境显然是背道而驰。

更重要的是,过去姜文电影里传达的政治隐喻,吸引了一批“姜学家”的驻足和推崇,而如今,00后的观众已经不吃这一套了,这代人追求的是直白的情绪共情,“为醋包饺子”的创作逻辑只会让观众觉得莫名其妙。

从成绩上也能看出,《南京照相馆》预测票房已经达到31亿,《你行!你上!》号称投资了2.8个亿,上映近一个月票房仅9064.9万。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常用“第几代导演”来划分中国电影史,每一代都有相对统一的美学特征和创作背景。而这种划分方式,在今天显然已经失效。

新导演们并非因为同一历史事件或文化潮流而聚在一起,他们的创作路径和风格迥异,但共同点是,都够接地气,更能适应当下市场的节奏,也更懂得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与观众沟通。

在这种背景下,老电影人的那套理念行不通了,新电影人却正凭借对当下需求的敏锐捕捉,悄然抢占着未来的市场高地。

新市场,在养成

无可争议,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处在一个微妙的“青黄不接”时期。老一代观众逐渐流失,新一代观众的观影习惯尚未完全固定,院线电影的内容形态与营销方式都在快速变化。这种过渡期,既有风险,也有机会。

邵艺辉的《好东西》之所以能在豆瓣上获得9.1分高分,不只是因为“女性+现实”题材的稀缺性,更在于她对细节的处理和情绪的节奏把握,让观众意识到商业片并不必然依赖强情节和大反转,也可以在温和的叙事中建立情感共鸣。这样的创作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培养观众对慢节奏、非套路叙事的接受度,从而拓展了院线商业片的审美边界。

饺子的动画作品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哪吒之魔童闹海》并非只是视觉奇观,它在动作设计、配乐节奏与角色弧光上都针对年轻观众的审美进行了精准优化。角色的性格层次、情绪爆发点和价值表达方式,都与二次元文化、网络叙事的语言习惯高度契合。这种深度融合的结果,是观众在享受动画的同时,也在习惯以更丰富的维度来衡量电影的好坏。

陈思诚的“产品经理式”创作,则在营销和观影习惯之间搭建起通道。他和他培养的编剧、导演,擅长利用悬疑反转的叙事模型,结合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在短时间内制造观影热潮,并让观众逐渐适应“看电影也要追热点”的节奏。这种观影模式的变化,使得影片在上映后的头一周就能完成口碑与票房的双重爆发,形成先声夺人的市场惯性。

对于这批新导演来说,他们正好踩在了时代的节点上,让观众更习惯主动去寻找新鲜的表达方式,不再依赖于旧导演那一套“要么宏大叙事、要么类型复刻”的创作方法论。

不少影评人曾公开表达困惑:为什么大导不再吃香?答案或许就是如此简单,因为市场不再需要单一的“权威”,而是需要不断带来新鲜感、能够触达更多群体的创作者。

一方面,技术与制作门槛的降低,让创作机会不再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数字摄影、后期软件、社交平台的普及,使得有能力的人更容易获得曝光。一旦作品足够优秀,就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虽然资历深、背景厚的大导依然掌握大量资源,却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上显得保守甚至固执。新导演更具包容性与实验精神,他们不怕打破规则,也不依赖传统的资源分配体系。这种姿态,让他们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抓住观众情绪的风口。或者简单来说,新导演的优势,在于他们没有被“圈子”深度同化。

比如邵艺辉在拍摄《好东西》期间,坚持剧组下午六点收工,最后还能提前一周杀青。这种与影视圈“熬夜文化”格格不入的做法,不仅提高了拍摄效率,也让创作者在健康的工作状态中保持持续的创造力。这是一种更接近工业化生产的节奏,是中国电影在生产逻辑上的一次革新。

申奥同样如此。《孤注一掷》拍摄仅用60天,票房高达38.48亿;网剧《新生》50天完成拍摄,单集播放量破千万;《南京照相馆》更是2025年2月开才机,拍摄53天,7月就上映了。这种高效率并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反而形成了“手速快、回报高”的良性循环。

从商业市场到观众评价,新导演正在用作品话语权撬动整个行业的舆论与票房生态。他们的崛起,不只是票房数字上的胜利,更是电影生态的再造。他们用更高的效率、更平等的态度、更敏锐的感知力,为中国电影开辟了新的生长空间。

当市场从“大鱼吃小鱼”的竞争格局,转向多元共存、彼此成就的生态系统时,我们或许正见证一个更加包容的电影时代的来临。这不仅是一次商业上的转机,更是一次艺术创作回归本质的机会。

在与观众的平等对话中,让电影重新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结的纽带。

来源:骨朵网络影视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