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工作充满激情,喜欢思考,敢想敢干……这是同事对贵州省威宁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李爱的评价。2019年12月,李爱从刑事检察部门转岗至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至今已办理300多件公益诉讼案件。因表现突出,他先后获评贵州省“优秀基层检察官”“贵州省林长制工作先进个人”
对工作充满激情,喜欢思考,敢想敢干……这是同事对贵州省威宁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李爱的评价。2019年12月,李爱从刑事检察部门转岗至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至今已办理300多件公益诉讼案件。因表现突出,他先后获评贵州省“优秀基层检察官”“贵州省林长制工作先进个人”,入选贵州省第四批全省检察业务专家、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人才库。
开拓者:办理全国首例野生蚯蚓保护公益诉讼案
2021年,威宁县境内接连发生村民电捕野生蚯蚓事件。起初人们并不在意,直至2022年初,电捕行为泛滥导致被电过蚯蚓的区域牧草枯黄,其背后的利益链条与生态危害才引发关注。但是,法律规定模糊,如何追究行为人责任成为焦点问题。
“可以通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方式追究违法行为人的生态破坏责任。”在检察官联席会上,喜欢思考的李爱提出创新思路——在刑事追究和行政处罚缺乏依据的情况下,公益诉讼是破解困局的有效路径。
主动认领任务后,挑战才刚刚开始。面对调查,违法行为人刘某等人态度强硬,拒绝停止违法行为,相关证人也回避调查。再加上蚯蚓不是国家重点保护和“三有”动物,认定野生蚯蚓具有生态价值存在困难,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为证明蚯蚓是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野生动物,李爱多方联系,找到了贵州省林科院及生态环境部的相关专家进行咨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也专门委托北京大学的专家出具了专家意见。多方观点均认为,肆意电捕野生蚯蚓的行为严重损害了野生动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破坏了土壤生态环境。
有了理论的支撑,李爱和同事重点围绕刘某等人的违法行为及其蚯蚓干销售金额展开调查。历经两个月攻坚,他们查明刘某等人销售蚯蚓干的金额为17万余元。经委托专业机构鉴定,刘某等人造成生态功能损失3.8万余元。根据有关规定,刘某等人的行为破坏了土壤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2022年6月,该院将案件移送至毕节市检察院。毕节市检察院向毕节市中级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诉请判令刘某等4名被告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承担21万余元生态损害赔偿费、在国家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2022年8月26日,毕节市中级法院作出判决,全部支持检察机关的诉讼请求。法院宣判后,刘某等人未上诉,判决生效。
此案系全国首例野生蚯蚓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后来入选了最高检发布的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典型案例。李爱还带领团队办理了另外5件电捕野生蚯蚓民事公益诉讼案,对电捕野生蚯蚓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此前全国检察机关尚无类似案例,案件办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一开始就坚信能够办成。”让李爱更欣慰的是,“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被写入了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
攻坚者:较真到底守护草原生态
越是面对“硬骨头”案件,越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办理督促整治“百草坪”生态破坏行政公益诉讼案中,李爱的这份执着体现得尤为明显。
“百草坪”位于威宁县东部高中山地,草场面积约12万亩,是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场和西南重要的畜牧基地,有“中国南方大草原”之称,是威宁天然草原资源的典型代表,也是威宁重要的待开发旅游资源之一。
2021年8月,威宁县检察院通过调查得知,近年来由于监管不到位,“百草坪”长期存在村民占地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村民擅自圈地放牧、游客随意开车进入等问题,一道道“伤疤”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作为主办检察官,李爱负责撰写了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相关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按期进行了回复,称已经整改。
但是,李爱和同事在开展“回头看”时发现,占用草原违法修建的建筑仍未拆除,真正的“硬骨头”还没有啃下来。该院督促相关行政机关继续整改,整改进度却差强人意,原因是问题由来已久,且涉及牧民违法修建的圈舍和房屋。为此,该院建议相关行政机关在草原保护区以外另行选址修建圈舍和房屋,平衡牧民利益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但是,李爱带领团队对该案整改情况再次进行“回头看”时发现,上述问题仍未整改。
2022年12月,该院就是否对本案提起诉讼召开检察官联席会,李爱态度坚决地说:“必须起诉!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没实现目标就不能妥协。”
案件起诉后,法院判决行政机关继续履职、修复生态。判决生效后,行政机关仍无实质动作。李爱随即通过请示报告,推动属地政府进行协调,并4次上门督促。最终,在判决生效的第5个月,违法建筑被拆除,行政机关也采取人工种草、改良草种等措施修复了受损草原。
后来,此案入选全国检察机关首批荒漠化防治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被央视《法治在线》报道。“办成典型案例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解决公益损害问题。”李爱如是说。
探索者:破解光污染难题守护生物多样性
工作中,李爱善于探索创新。在办理督促治理光污染保护黑颈鹤案中,他将自己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2023年9月,李爱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时,从巡护员处得知光污染可能影响黑颈鹤栖息。李爱带领团队调查后发现,该保护区黑颈鹤夜栖地存在明显光污染,但光污染的评价标准及对候鸟的具体影响认定存在困难。
为此,李爱和同事一边委托专业机构检测光照强度,一边查询大量资料并邀请专家论证。专家明确指出,光污染会干扰野生动物迁徙、觅食、繁殖,保护区周边光源对黑颈鹤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已显现。
“治理光污染、守护暗夜,势在必行!”2023年12月25日,威宁县检察院发出检察建议,督促生态环境部门对7家单位开展执法检查,责令关闭涉案光源,并推动光污染治理纳入草海日常监管。此案在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等7家单位组织的“2023年度检察公益诉讼精品案例”评选活动中获评典型案例,被最高检推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典型案例,相关节目于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央视播出。
“希望此案能够唤醒公众对光污染的关注,推动完善相关立法。”李爱说。2025年4月,备受瞩目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正式亮相,李爱发现光污染防治的相关内容已被写入草案。
“一腔热爱奔赴山海。”这是李爱对公益保护事业的赤诚与坚守。
来源:贵州省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