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少农村老乡眼里,胃痛算不得啥大事,熬一熬、扛一扛就过去了。可现实中,一位年近六旬的男性患者,仅仅四天,从胃痛到去世,医生连抢救的机会都没给上。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上真实上演的一幕。
人这辈子,吃得顺,睡得好,是福气。可你知道吗?有些胃病,一旦发作,命都可能保不住!
在不少农村老乡眼里,胃痛算不得啥大事,熬一熬、扛一扛就过去了。可现实中,一位年近六旬的男性患者,仅仅四天,从胃痛到去世,医生连抢救的机会都没给上。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上真实上演的一幕。
这类患者的共同特点,是忽视了胃病背后隐藏的“凶手”——急性胃穿孔、胃癌晚期、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尤其是一些“老胃病”患者,常年胃胀、胃酸、反酸,却从未想过,这些“老毛病”一旦变脸,可能就是一场灾难。
如果你或家人长期胃不好,尤其是出现以下这些“警报信号”,必须马上就医,别再拖了!
第一种情况:饭后一两个小时剧烈腹痛,还伴有冷汗直冒、脸色苍白。这是典型的胃穿孔表现。穿孔后胃液渗入腹腔,引发腹膜炎,若不及时手术处理,死亡率极高。农村地区因交通、就医条件限制,往往延误了抢救时机。
第二种情况:大便发黑如柏油,甚至吐出咖啡色样液体。这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常见于胃溃疡、胃癌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肠道没受伤,怎么会黑便?这是因为血液在消化道中被消化,变成黑色。若出血量大,短时间内可致休克,甚至猝死。
第三种情况:体重在短期内明显下降,饭量减少,胃口变差。不少人误以为是“年纪大了,吃得少正常”,实则可能是胃癌在作祟。胃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被误以为“胃炎”。一旦出现消瘦、厌食、持续性胃胀、进食即饱等症状,必须引起警惕!
临床中曾遇到一位老人,自称“老胃病犯了”,吃了几片止痛药就不当回事。可几天后突然昏迷,被送到医院时已是胃穿孔合并感染性休克,抢救无效。家属悔不当初:“就是个胃病,怎么说没就没了?”胃病从不是小病,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它。
有人说,“我这胃痛都十几年了,没事。”可你知道吗?长期胃炎有可能发展为胃癌,这不是危言耸听。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展为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4倍以上。特别是那些“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治疗的人群,胃黏膜在长期炎症刺激下,容易发生癌前病变。
幽门螺杆菌,这个听起来陌生的名字,其实在中国农村的感染率高达60%以上。它不像感冒那么明显,却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一点点蚕食你的胃。它能引起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很多农村家庭共用餐具、不注意饮食卫生,都是它传播的温床。
还有一种情况很容易被忽略:夜间胃痛,常在凌晨2-3点发作,吃点东西反而缓解。这可能是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尤其是老年人,胃黏膜修复能力差,长时间反复刺激,最终可能穿孔或出血。
不少老年人习惯用偏方,比如喝小苏打水、吃生姜、喝米汤来“养胃”。这些方法虽有一定舒缓作用,但若长期依赖、延误正规诊疗,反倒耽误了病情。特别是用止痛药对付胃痛,那是火上浇油。很多止痛药本身就会损伤胃黏膜,增加出血、穿孔风险。
从环境角度看,中国农村不少家庭做饭仍使用柴火或煤炉,厨房通风条件差,一氧化碳、烟雾等污染物长期刺激呼吸道和消化系统,也是胃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盐腌制食品、剩饭剩菜、霉变食物摄入过多,也会增加胃癌风险。
饮食方面,暴饮暴食、冷热交替、喜欢吃辣喝酒,都是胃病的“帮凶”。尤其是空腹喝酒、早晨第一口就吃辣,对胃黏膜的刺激非常强烈。很多时候,不是胃病突然变严重,而是你给了它“发作的机会”。
心理状态也不能忽视。农村老人常年操劳,儿女在外,孤独、焦虑、抑郁等情绪,会通过“胃”表现出来。中医讲“肝气犯胃”,就是说情绪不畅会影响胃的功能。有些胃病,其实是“心病”在作怪。
遗传因素也不容小觑。如果家族中有胃癌病史,尤其是一等亲确诊过胃癌的人群,应定期胃镜检查。虽然农村地区检查条件有限,但必要的体检,是对自己和家庭负责。
医生总结出一个规律:越是“老胃病”,越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真正致命的,不是疼,而是你忽视了疼背后的病因。
如果你是多年胃病患者,一旦出现以下三类症状,请立刻就医:
突发腹痛、冒冷汗、不能动弹;
呕血、黑便、极度乏力;
持续性食欲减退、体重骤减、吞咽困难。
这些不是普通的“胃不舒服”,而是可能危及生命的信号。
养胃靠三分治、七分养。平时注意规律饮食,戒烟限酒,少吃腌制和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一旦不对劲,别硬扛,敢看病,才有命养生!
胃病从来都不“简单”,愿你我都能用心对待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别让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成为家人的痛。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为健康科普内容,旨在提高公众对胃病的重视程度。文中所述症状和分析,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如有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切勿自行判断病情。
参考文献:
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共识报告》.中华消化杂志,2022,42(5):265-274.
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胃癌早期诊治指南》.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3):141-150.
来源:刘医师talk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