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5日《人民日报》6版二条以“为老兵拍照,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为题,报道了中国联通河北唐山分公司员工戚辉及其带领的公益摄影团队,用11年的坚守书写了一段动人的公益篇章。今年55岁的戚辉利用业余爱好和时间发起关爱冀东八路军老战士的公益摄影活动,40余人组成的团
文丨海无边
8月5日《人民日报》6版二条以“为老兵拍照,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为题,报道了中国联通河北唐山分公司员工戚辉及其带领的公益摄影团队,用11年的坚守书写了一段动人的公益篇章。今年55岁的戚辉利用业余爱好和时间发起关爱冀东八路军老战士的公益摄影活动,40余人组成的团队足迹遍布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省份的27个县市区,行程达7万余公里。他们为215位抗战老兵拍摄10万余张照片,记录60余万字的抗战故事,出版专题画册《永不褪色的记忆——冀东八路军老战士风采录》,在京津冀等地举办的“永不褪色的记忆”摄影展吸引超30万人参观。这样用镜头守护历史、用真情温暖英雄的公益摄影团队,由衷的值得我们点赞,更期盼能如星火燎原般涌现更多。
抗战老兵是国家与民族的活化石,他们的身上镌刻着战争年代的烽火记忆,承载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保家卫国的热血传奇,每一段口述历史都是教科书里无法替代的精神养分。他们亲历的峥嵘岁月,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集体记忆,更是涵养家国情怀的宝贵财富。忽视这份财富,就是遗忘历史给予的精神馈赠;守护这份财富,才能让后辈永远铭记先辈们的牺牲与奉献。
戚辉和他的团队做的,正是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程”。随着岁月流逝,健在的抗战老兵数量不断减少,他们的记忆也可能因年迈而逐渐模糊。戚辉团队11年的坚持,不仅是用相机定格老兵们的容颜,更是用耐心与敬意打捞那些即将淹没在时光里的历史细节。从战场的枪林弹雨到战后的平凡生活,从个人的命运起伏到民族的复兴征程,这些记录下来的文字与影像,如同为历史修建了一座鲜活的博物馆,让后人得以透过老兵的眼睛,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这样的工作,早一天开展,就能多留住一份珍贵的历史切片;多一个团队参与,就能为民族记忆库增添更多丰富的藏品。值得强调的是,真正的公益摄影团队绝不是为了追逐流量、制造噱头,而是带着敬畏之心挖掘历史的深层价值。戚辉团队出版画册、举办摄影展,并非为了团队自身的名气,而是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老兵们的故事,让这些“沉默的英雄”得到应有的关注与敬意。这种纯粹的公益初心,让摄影超越了艺术本身,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民族的精神桥梁。“我们的寻访不会结束,宣传老兵故事也没有终点。”戚辉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公益人的执着与担当。这样的坚守需要更多人的共鸣与接力。公益事业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无数爱心人士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公益摄影团队只是众多公益形式中的一种,有人用镜头记录历史,有人用行动关爱老兵的晚年生活,有人用文字传播他们的故事,每一种付出都在为这份事业添砖加瓦。
每个人如果能够立足本地资源、发挥自身特长,都能成为公益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就像戚辉从身边的抗战老兵入手,结合自己的摄影爱好发起公益活动,普通人也可以从社区里的独居老人、家乡的非遗传承者、身边的残障人士等群体出发,用自己的技能——无论是摄影、写作、绘画,还是简单的陪伴与倾听——成立更多元化的公益团队。这些团队或许规模不大,或许影响范围有限,但无数个这样的“小光点”汇聚起来,就能形成照亮社会的“大光明”。
当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公益,当不同形式的公益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的社会将充满更多温暖与力量。在公益的实践中,人们学会共情与奉献,懂得珍惜与感恩,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与文明程度也会随之提升。就像戚辉团队的行动,不仅守护了历史记忆,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尊重英雄、铭记历史的价值观,这种精神的感染力,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期待戚辉和他的团队能成为一个范本,让更多人意识到,公益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具体行动。当我们身边的各类公益团队越来越多,当守护精神财富成为社会共识,当每个人主动乐意为社会奉献蔚然成风,我们的民族记忆将会更加清晰,我们的精神家园也会更加丰盈。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来源:京都闻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