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暴雨,让深圳在短短三天内倾泻了全年11%的雨量,足以蓄满14个深圳水库。8月3日0时至8月5日下午6时,这座城市经历了自2018年"山竹"台风后的最强降雨考验,全市平均降雨量达256.3毫米,深汕鲘门街道更是录得891.6毫米的全省最大降雨量。然而,令人惊
# 三天狂泻14个水库!深圳这场"水漫金山"背后的城市韧性密码
一场暴雨,让深圳在短短三天内倾泻了全年11%的雨量,足以蓄满14个深圳水库。8月3日0时至8月5日下午6时,这座城市经历了自2018年"山竹"台风后的最强降雨考验,全市平均降雨量达256.3毫米,深汕鲘门街道更是录得891.6毫米的全省最大降雨量。然而,令人惊叹的是,面对如此猛烈的"水漫金山",深圳却交出了"零伤亡"的答卷。
这场暴雨的形成并非偶然。广东正处于低涡和强西南季风的双重控制下,沿海地区出现了"列车效应",强雷雨云团接连不断地碾过同一区域,造成单点雨量特别大。这种天气现象就像一列列满载雨水的火车,源源不断地向同一区域倾泻,导致降雨量在短时间内迅速累积。
面对这场"天灾",深圳展现出了惊人的应对能力。三天内,气象部门共发布了25次暴雨黄色、17次暴雨橙色和11次暴雨红色预警,几乎每小时都有一次预警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市民。当5日凌晨4时13分全市性红暴生效时,市三防指挥部立即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各部门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深圳交警、三防、消防、环卫等多部门联动,转移安置危险区域群众4680人,及时处置6处小规模山体滑坡、14处挡土墙倒塌、58处短时积水险情。
深圳的媒体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深视新闻和第一现场出动30多路记者到全市各个点位报道雨情,深圳卫视、第一现场客户端及矩阵号全天24小时不间断直播,全方位记录防御暴雨情况。这种全方位的信息传播,让市民能够及时了解雨情动态,做好防范准备。
当雨势渐小,深圳又迅速转入灾后恢复阶段。路面清淤消杀、倒伏树木移除、排水防涝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从预警到响应,从救援到恢复,深圳展现出了高效的应急管理能力和城市韧性。
这场暴雨不仅是对深圳的考验,也是对整个大湾区防灾减灾体系的检验。广东清远、广州、东莞等10个市的26个区县同时出现特大暴雨,香港和澳门也发布了最高级别的暴雨警告。在极端天气日益频繁的今天,城市如何提升应对能力,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维持城市正常运行,成为每个现代城市必须思考的问题。
深圳的这次"零伤亡"应对,或许给出了一个答案:精准的预报、及时的预警、高效的响应、全社会的参与,共同构筑起城市的安全防线。面对自然的挑战,人类或许无法阻止灾难的发生,但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应对,将损失降到最低。这场暴雨过后,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城市,准备好迎接下一次挑战了吗?
来源:肖衡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