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4日中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一个身影从教学楼六楼坠落,重重摔在二楼平台上,面部朝下。
8月4日中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一个身影从教学楼六楼坠落,重重摔在二楼平台上,面部朝下。
现场目击的学生们惊恐地看着这一幕——伤者是他们学院的杜老师,年仅35岁的博士生导师。
急救人员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抢救,随后将他送往附近医院。
但一切都太迟了。
医院急诊科工作人员证实,这位青年教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身亡。
学校和家属都已获知这一噩耗。
杜某某,1990年出生,本科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随后考入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博士期间曾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修。
2020年博士毕业后,他进入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因表现优秀留校任教,成为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学术领域,他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科研成果显著,成功申请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带领博士后团队取得突破。
他的研究方向指向未来——果蔬采收装备、农业机器人、仿生软体机器人,探索如何用科技减轻农业劳作的艰辛。
01 原因成谜,多方猜测与校方沉默
关于悲剧原因,网络流传着不同版本的说法。
最广泛传播的是“非升即走”考核压力。
这种制度要求青年教师在规定年限内完成科研和教学指标,否则必须离岗。
但知情网友查询内部信息后指出:杜老师2020年入职,按规定需6年考核期,明年才进入“非升即走”阶段。
他目前的特聘副研究员职位尚未进入“百人”序列,严格来说还未面临最终考核。
警方和校方至今保持沉默。
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面对询问时直接挂断电话;
工会以“正值暑期,不方便回答”为由拒绝回应;系主任也表示“暂不对外透露”。
02 并非孤例,高校教师的沉重压力
杜老师的悲剧并非个案。
近年来,高校教师因压力导致的身心崩溃事件时有发生:
2004年,南京林业大学宋凯副教授疑因“非升即走”压力自杀,校方承认其患有抑郁症。
2021年,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姜文华因未通过考核被解聘,持刀杀害学院党委书记。
调查显示,约25%的高校教师存在抑郁倾向,超过60%的教师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
青年教师群体在光环背后承受着三重压力:
科研方面,“非升即走”制度如同悬顶之剑,3-6年内必须产出顶级论文、争取国家级项目、取得显著成果;
职业发展上,从学生到独立课题组长,要白手起家建实验室、招团队、争经费,学术与行政双重夹击;
生活压力同样巨大——30多岁的年纪,成家、买房、育儿接踵而至,而杭州的房价对比“青椒”微薄的薪资,是另一座无形大山。
03深层反思,制度与关怀的双重缺失
杜老师的离世引发了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质疑。
当一位年轻学者从教学楼顶跃下时,我们不得不问: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令人担忧的是,高校普遍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
当杜老师走向顶楼时,是否有任何人察觉他的情绪异常?
是否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渠道可以介入?
校方当前的沉默态度,进一步凸显了制度层面应对此类危机的不足。
杜老师的研究方向颇具深意——他致力于开发农业机器人,教会机器模仿生命的柔软与灵巧。
讽刺的是,他研究的机器人或许能精准采收果实,却无法帮他摘下悬在头顶的考核利剑。
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欢迎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
来源:老教师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