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夏的百色,群山叠翠,绿意盎然。曾经因品种退化、管护缺失而效益低下的老残林,如今正通过科技手段和机制创新重获新生。近日,记者走进德保、靖西、那坡三县(市)的林场,探寻林业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
盛夏的百色,群山叠翠,绿意盎然。曾经因品种退化、管护缺失而效益低下的老残林,如今正通过科技手段和机制创新重获新生。近日,记者走进德保、靖西、那坡三县(市)的林场,探寻林业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
科学改造八角林 林下套种增效益
7月17日,德保县国营红坭坡林场八角基地内,漫山遍野的八角树枝头挂满果实。“以前病虫害严重,叶子都很难保住。现在你看这果子,又大又多,今年收成肯定比去年好。”正在基地务工的那甲镇伏屯村村民苏进义指着眼前的八角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该林场种植八角已有30多年历史,面积3000多亩。然而,过去因品种混杂、管护粗放及市场波动影响,这片林地一度沦为杂草丛生、几近绝收的老残林,平均亩产不足40斤。2022年,这片八角林迎来转机:在百色市林科所技术支持下,由广西百科农林有限公司负责经营并启动八角低产林改造项目。
基地负责人张东林介绍了改造项目的科学措施:一是对1900亩林地进行综合抚育,通过疏伐、除草、施肥、修剪、喷药等系统性管理,改善林相,增强树势。二是对100亩低产、劣质植株进行高接换冠及矮化改造,在离地3-4米处截顶、嫁接良种穗条,更新优良品种。三是培育100亩果叶两用林,每亩精选保留5-10株结果表现优异的单株用于采果,通过施肥促发新梢,培育兼具采果和采叶功能的林分。
“经过低改后,八角林相整齐,树势恢复,今年将初步形成产量,预计到2027年能达产。”张东林预计,今年综合抚育改造的八角林亩产将超800斤,嫁接换冠的八角林亩产可达1200斤。果叶两用改造林作为试验种植,除收果外,主要利用八角叶来提取茴油。
记者在八角林嫁接换冠区看到,饱满的八角春果和新一茬的小秋果挂满枝头。更引人注目的是,郁郁葱葱的砂仁苗在八角林下茁壮成长,高度已至膝盖。“去年基地从广东引进砂仁种苗,经改良培育后在八角林下套种了270多亩,预计明年7月挂果。”张东林介绍,砂仁种植后第三年有收成,第四年进入丰产期,亩产干果约40斤。“砂仁是中医常用药材,也可作调料,目前市场行情好,优质砂仁干果最高售价达每斤100元以上。”
基地的改造与多元经营模式也惠及了当地村民。村民苏进义告诉记者,他在基地务工每天收入160元,每月工作20多天。“我在基地学到了不少管护技术。”苏进义说,他家种有50亩八角林,正计划在自家八角林下套种砂仁。
公益转型探新路 “林药茶旅”多元兴
记者在靖西市国有五岭林场看到另一番景象:西南桦母树林下,砂仁植株高过人头,根部结着紫褐色的果实。
“这片300亩砂仁于2021年种植,是自治区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利用西南桦母树林配套管护资金进行抚育,2023年开始挂果,去年母树林下套种砂仁项目已通过验收。”林场工作人员陆华富说,在林下种植砂仁,既能获得经济收益,还又能改善林下土壤、提高生物多样性,可谓一举多得。
自2017年林场改革,由经营型林场向公益型林场转型后,该林场以生态保护为主,积极探索“林-药”“林-油”套种模式。林场除了种植砂仁,还种植了500多亩油茶,现已挂果投产,这片生态林摇身变成了“聚宝盆”。
记者一行驱车前往林场防火瞭望塔,沿途森林郁郁葱葱,令人心旷神怡。“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常有游客徒步或骑行进入林场,在这里呼吸清新的空气。”陆华富说,靖西市近年来依托林场资源优势,以建设五岭森林公园为契机,探索“森林+旅游”新模式,着力打造集医药养生、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森林康养基地。
机制改革破困局 联合经营盘活资源
7月18日,记者来到那坡县那马林场了解到,该林场1700亩低产八角林正在实施低产林改造。
“以前八角林因密植高大导致挂果率低。”那坡县林业局副局长许聪介绍:“基地于2023年开始低产林改造,疏伐至每亩保留40株,并实施了截顶、修枝、除草和施肥,改造效果明显,去年八角亩产达到180斤,远超过去的不足30斤的收成。今年,基地在改造后的八角林下套种了800亩油茶,以及沙姜和草豆蔻各320亩。”
那马林场的这些变化得益于经营机制的改革。许聪解释,此前,那马林场因缺乏管护资金和技术,导致八角林被闲置多年,仅由附近村民捡拾落果。改革后,那马林场采用“场场联合”模式共建国储林,即由自治区级玉林市博白林场提供技术支持,林地则交由县里的平台公司负责管护。该平台公司具体实施八角林低产林改造、油茶、沙姜的种植和管护,有效推动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周边群众劳动就业。
改革有效打破了旧有束缚,盘活了闲置资源。许聪介绍,那马林场在平孟镇念井村拥有800亩场外八角林地,过去因缺乏资金长期闲置。去年开始,那马林场聚焦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建设。采用“场村联合”模式,将林地转租给念井村村集体,再由村集体和龙头企业共同管护八角林和发展林下经济,按照合同分配收成,村集体每年向林场支付3万元租金。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头陆正益正组织十几名村民在八角林下的沙姜种植区除草。陆正益介绍,去年他带队参与八角林改造,今年负责种植林下作物,村民们日收入160元,高峰期用工可达60人。“趁着前几天降雨,320亩沙姜已施肥200多亩,今天除完草,等阴天或雨后将继续施肥。”陆正益说,他们在此已连续作业20多天,这片林地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希望。
记者手记:山岭间跃动的绿色希望
穿行百色山岭,曾经沉寂的老残林正焕发勃勃生机。德保八角林下砂仁吐绿,靖西西南桦母树林中油茶、砂仁共生,那坡疏朗的八角林下沙姜、草豆蔻茁壮生长,构成了百色林下经济的生动图景。野生草珊瑚清香弥漫,油茶林间套种作物填补收益,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空间与时间的巧妙利用。
这“焕新”的背后,是科技赋能与机制改革的合力驱动。国家储备林项目支撑、林业科技资金注入、林权改革催生的“场场联合”“场村联合”新模式,有效盘活了沉睡资源。高位嫁接复苏老树,疏伐抚育优化光照,精准套种释放叠加效益,科技成为点绿成金的妙笔。当森林突破单一生产模式的局限,融入林下经济、康养旅游,绿水青山便源源转化为金山银山。科技为犁,改革为种,百色山林在保护与发展间,稳健走出了绿富同兴的振兴之路。
来源:百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