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看了某地的一个区域国资的整合方案,给我气的差点摔杯子,这哪是整合方案啊,简直是“小孩在玩泥巴”,不管什么形状,不管什么效果,随便“捏”…
最近看了某地的一个区域国资的整合方案,给我气的差点摔杯子,这哪是整合方案啊,简直是“小孩在玩泥巴”,不管什么形状,不管什么效果,随便“捏”…
这些年,老听友们陆陆续续给我发了不少区域国资的整合方案,其中不乏水平高的,但是更多的是“信手涂鸦”版本的整合。
区域国企的“整合”,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整合”、“重组”,产生竞争力!这是根本问题!离开了这个主体思路,你说出“花”来,都是不值一提的!
就像一筐烂苹果,品相已经不行了,如何通过“整合”,让烂苹果卖出比“好苹果”更高的价格?比如,把腐烂的部分挖去,留下好的部分,然后做成“水果拼盘”,配上精美的包装,打上销魂的文字“每一口都是彩虹”...是不是可以卖出比“好苹果”更高的价格?(仅举例,勿对号)
很多区域国资的整合方案,更多的是“小孩子玩泥巴”这种操作。
比如,有个粮食收购站,搞个农业板块;有个自来水公司,搞个水务板块;有个垃圾转运企业,搞个环保集团…最后形成了——X个平台、Y个板块、Z个集团、N个产业...
这样整合,不是不行,我更关心的是,通过以上整合,怎么就把区域国资的竞争力提升了?我看到的一个个精美的“包装”,漂亮的“外壳”,没有看到“实质性”的东西。就像你自己写的日记那样“对自己价值千金,对别人一文不值”…
以我从事多年从事一线咨询经验来看,区域国资的整合,以普通县市为例,应该分成以下四条线:
第一条线:融资。
融资的问题,无须讳言。
如何根据现有的融资环境、政策,结合当地的资源状况,针对性打造融资平台,利于后续包装项目,提升融资效率。
而不是简单的把现存的城投、金控、担保等公司一股脑的整合成一个集团,美其名曰“专业化”。其实这种简单归堆儿,很不“专业”!
第二条线:产业发展。
什么产业需要真正走向市场化?如何根据产业规律、行业特点,针对性设计该公司的战略和管理?
这种类型的公司,当地政府如果对它参公管理,基本就完蛋了!
应该按照“市场化的语言”,充分授权、放权,让它轻装上阵,坚定不移的“走出去”,去获取增量,打造公司市场竞争力。
就像1999年,深圳市政府成立深圳创投那样,市政府怕国有独资搞不活,要求必须引入外部股东,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市政府给了两句话:
一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按经济规律办事、向国际惯例靠拢”;
另一句最著名:“不塞项目、不塞人!”
实践证明,市场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是深创投活下来的关键,更是成长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创投公司。
第三条线:市政公用和公益类。
城市必备的那些供热、供水、公交、园林绿化等企业,这些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意在维持企业运营的情况下,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但问题也在这里。这一类国企,往往也是普遍亏损的群体。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公益类国企的尴尬》,如果亏损部分政府能够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补亏,这个路子还是可以的;但现实中,很多地方限于财力不足,无能为力。同时,又不可能让这类国企真正走向“市场化”,因为这些公共服务产品,涉及民生,关乎千家万户的生活成本,很难参照市场进行定价。这一类国企,除了少数地方的自来水公司、供热公司能够自负盈亏、过过“小日子”之外,更多的是亏损。
第四条线:历史遗留问题。
这个几乎是标配。
一筐烂苹果,每个腐烂程度不同,如果都在一个筐里,谁也不愿意多看一眼,只能扔垃圾桶。
如果你能对这些“烂苹果”精准分类:腐烂15%以内成一类;15-50%的成一类;50-80%成一类;80%以上的成一类;懒成“泥儿”的,可以成一类。有的做“水果拼盘”,有的做“果汁”,有的做“果酱”(仅举例,勿对号)...
如果烂成“泥儿”的这些苹果,每个筐里都有,导致所有苹果都臭了!不如归成一堆,放到瓶子里,通过发酵,或许可以打造一款“高端”的、“水果味儿”的有机肥…
央企层面,98家央企,96家是实体公司,2家是专门的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即不良资产处置公司,中国诚通和中国国新。
地方层面,比如北京市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就是北京祥龙(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市属国企唯一的不良资产处置平台。
所以,区域国资整合,与其让每家国企都有“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每家都“负重前行”,不如,把历史遗留问题集中起来,更专业的处理和应对,才是最优解!
综上,区域国资整合重组,核心不在于是否“整合”本身,而在于如何通过“整合重组”形成战斗力!改变之前的1+1
这就需要先划分条线,确实每个条线的定位和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去匹配区域内的资源。以上“四条线”的划分,是我在长期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来源:国资国企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