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痛经假”落地难,折射职场性别平等的深层困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7:18 1

摘要:近日,“多地明确女职工可休痛经假”的话题再上热搜。痛经假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浙江、云南等20个省市,在地方性规定中明确女性劳动者可以休1-3天痛经假,但现实中这一政策却面临“落地难”的尴尬。职工担心影响职业发展,企

□ 王志高

据《工人日报》报道,近日,“多地明确女职工可休痛经假”的话题再上热搜。痛经假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浙江、云南等20个省市,在地方性规定中明确女性劳动者可以休1-3天痛经假,但现实中这一政策却面临“落地难”的尴尬。职工担心影响职业发展,企业顾虑管理成本,看似简单的“一天假”,背后却是职场性别平等、企业管理效率与社会文化观念的复杂博弈。

痛经假的争议,本质上是女性权益与职场效率如何平衡的问题。从医学角度看,痛经并非“矫情”,而是一种真实的健康困扰。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80%的女性曾经历痛经,其中10%-15%症状严重到影响工作能力。我国多地立法明确痛经假,是对女性劳动者健康权的尊重,但政策若只停留在纸面,反而可能加剧职场性别歧视——企业为避免用工成本增加,可能隐性减少女性招聘,最终损害女性就业机会。

要让痛经假真正落地,需跳出“一刀切”的思维。一方面,政策设计应更具灵活性。例如,可借鉴日本“生理休假”制度,允许女性自主选择是否使用假期,无需强制提供医疗证明;或参考比利时模式,将痛经假纳入带薪病假范畴,避免单独设置引发争议。另一方面,企业需转变管理逻辑。某互联网公司试点“弹性健康假”,不分性别、不设理由,员工每月可享1天带薪休假,既覆盖痛经需求,又避免标签化女性,反而提升了整体效率。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社会文化。许多女性“不敢请假”,源于对“不够敬业”的污名化担忧。这要求公共讨论摆脱“月经羞耻”,将痛经视为正常的健康议题。挪威的实践值得参考:其教育部要求中学向学生免费提供卫生用品,并公开讨论月经健康,逐步消解社会偏见。同理,职场中可通过工会培训、健康科普等方式,营造对女性生理需求更包容的环境。

从长远看,痛经假争议提醒我们:劳动者权益保障需与企业发展找到共赢点。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或社保减免,补偿企业因特殊假期增加的成本;行业协会可制定柔性管理指南,帮助企业建立科学流程。更重要的是,保障女性权益不能止于“给假”,还需推动育儿支持、晋升平等配套措施,让女性不必在“健康”与“事业”间被迫二选一。

痛经假能否“无痛”落地,考验的是社会对“人”的关怀程度。一个进步的职场,应当既能保障效率,也能容纳人的脆弱性。当制度设计真正以劳动者为本时,女性不必再为“请假还是硬扛”纠结,企业也不会视特殊保障为负担——这才是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