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伊藤原型:战后成日本著名导演,日记内容不堪入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7:19 1

摘要:谁还不知道《南京照相馆》里,那个说战争结束想回故乡当导演的伊藤秀夫,其实就是日本国宝级别的电影大师。

谁还不知道《南京照相馆》里,那个说战争结束想回故乡当导演的伊藤秀夫,其实就是日本国宝级别的电影大师。

他曾拍摄《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至今仍被称之为影史经典,题材主要是以温情、家庭为主。

殊不知,就是这么一位在世界影史留名的艺术家,曾是侵华战犯。

最近《南京照相馆》的上映,将一段不能遗忘的历史以电影的形式搬到荧幕上。

仅仅上映一个多星期,它就已经登上电影暑假档的榜首,票房5天破了6亿,电影评分也到达了8.6。

当大家都在关注主演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在电影当中呈现出来的悲愤时,大家却忽略了一个人,他就是影片中日本照相师伊藤秀夫。

甚至有网友称他为这部影片中最大的讽刺!

表面上伊藤秀夫是侵华日军随军摄照相师,实际上他却出身贵族,祖父也曾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

所以日本高官不仅给予他很大面子,更的对其照顾有加。

比起整天杀戮的日本军人,整天拿着照相机的伊藤秀夫看起来温文尔雅一些,与刽子手嗜血成性形成激烈的反差。

但伊藤秀夫的骨子里和他们是一样,都是沾满鲜血的恶魔。

他通过摄影日军人暴行,当做是战地勋章,可他又以“摆拍亲善照”掩盖屠杀的真相,粉饰日军反人类的罪行。

与其说伊藤秀夫手中的照相机是拍照的工具,更不如说当相机按下拍摄键的那一刻,就是开枪射击的瞬间。

每当日军打出子弹射进中国人的胸膛,伊藤秀夫就会在一旁拍摄,记录一个无辜中国人倒下的瞬间。

不仅如此,该影片中有一个片段,因为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发出哭声,打扰了伊藤秀夫拍“亲善照”的雅致。

伊藤秀夫露出不耐烦的表情,下一秒悲剧就发生了。

婴儿被重重的摔在地上,孩子的母亲不管如何祈求,如何嘶吼都没能阻止他们的暴行,甚至还在婴儿身上开了一枪。

可见,伊藤秀夫相比较那些刽子手更加可恶。

更加令人讽刺的是,刘昊然饰演的阿昌为自保假冒照相馆冲洗工,因为有可以利用的价值,帮伊藤秀夫洗照片,得以存活下来。

可伊藤秀夫有一天却自己学会了如何洗照片,阿昌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但伊藤秀夫却没有选择立马对阿昌下杀手,这也是伊藤秀夫最残忍的一种手段。

一开始,伊藤秀夫还假意给阿昌两张离开南京的通行证,这也代表阿昌躲了一个活命的机会。

不过阿昌还是把这个机会留给了一对母女,本以为这是给了她们活命的机会,殊不知却是一张催命符。

当大家还以为这对母女拿着通行证已经逃脱生天,可殊不知通行证上的编号,已经被伊藤秀夫下了命令,见编号就直接杀了。

而阿昌最后也死在了日军手上。

伊藤秀夫口口声声喊阿昌“朋友”,也不过是侵略者的一种伪装。

因此伊藤秀夫那句“我们是朋友”开篇,最后以阿昌说出那句“我们绝不是朋友”而结束,更加印证了伊藤秀夫的虚伪和惨无人道。

日记内容令人愤怒

而影片中照相师伊藤秀夫的原型,就是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

1937年,小津安二郎作为上海远征军被征召入伍,先后参与了淞沪会战、南昌会战、南京大屠杀等等一系列战役。

可战争结束后,小津安二郎并没有像影片中一样被审判,而是转身换了一身行头当起了导演。

他拍摄的电影镜头中,画面温馨和谐,处处都透露岁月静好。

不仅如此,小津安二郎拍摄的影片中每一帧每一幕都充斥着烟火气息,吃着面的客人,忙碌的厨师,剧中没有什么过于冲击打斗的画面。

让别人看了为这样的平和的景象而产生向往。

殊不知,这些都是表象,从战争结束后,小津安二郎记载的日记中,就能看的出来他本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回忆录中,小津安二郎他用高高在上的语气,把残忍屠杀中国人的场面,形容成古装片,简直把漠视生命诠释到极致。

实在不敢想象,这样的战犯,战败后摇身一变却成了日本影界的国宝。

还有1939年3月,小津安二郎所在的瓦斯部队,正对江西修水河战役中投放毒气弹,造成中国官兵4万余人伤亡。

他也把这些过程记录在日记中,可他却把中国人形容成无处不在“虫子”和“物件”,完全否认了人性价值。

甚至小津安二郎还把残忍、血腥的战场,用诗意的方式来描写出来,将杀戮和风景并置,这难道不是扭曲人性的存在。

所以在小津安二郎拍摄那么多看似美好的电影当中,其实还暗藏着对战败的遗憾。

像在他拍摄的《秋刀鱼之味》中,插入日本海军军歌,似乎流露出他对军国主义的怀念。

还记得小津安二郎在1940年接受访谈的时候,曾说过一句话:必须肯定战争,才能体现人的坚强。

可见小津安二郎从没有过任何悔恨之意,如今《南京照相馆》把小津安二郎得罪行揭开,才让世人再一次看到他的真面目。

结语

即便小津安二郎用温柔的电影画面,掩盖了沾满鲜血的过去,可《南京照相馆》撕开了这层伪装。

这抹不掉曾经的暴行,这段历史,我们永远不能忘。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