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张晓琴的非虚构作品《执念》引发广泛关注,作者深入陇原大地,走访了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选取皮影、花儿、唐卡、太平鼓等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深度书写,以一种近乎“你我互融”的双重奏叙事结构,为“陇原非遗”保护提供了兼具人文温度与学术深度的文本范
【书本里的丝绸之路】
陇原非遗传承的深度书写
冯树贤
近日,张晓琴的非虚构作品《执念》引发广泛关注,作者深入陇原大地,走访了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选取皮影、花儿、唐卡、太平鼓等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深度书写,以一种近乎“你我互融”的双重奏叙事结构,为“陇原非遗”保护提供了兼具人文温度与学术深度的文本范例。该书通过深度书写非遗代表性项目,不仅展现了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更以创新的叙事方式探析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路径。
甘肃地形多样,跨越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涵盖山地、高原、沙漠、绿洲等多种地形,历史上不仅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汇过渡带,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走廊”。从香包、唢呐到黄河筏子,从皮影、花儿到河西宝卷,地理的多样性为甘肃孕育了非遗的多元性,在这片深厚广博的土地上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文化景观,绘制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绚烂长卷。张晓琴并非单纯地去描写、叙述非遗本身,在她看来,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像她在书封上所说,这是“十二种坚持 十二种热气腾腾的活法”。非遗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各式各样技艺的传承,但她更关注传承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这种深度的人文关怀使得《执念》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非遗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关于生命、关于文化的作品。所以,《执念》描绘的是人与大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那种蓬勃的生命力正是支撑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张晓琴将这种支撑称为“执念”,正是这种执念,才得以呈现出人文辉映的陇原文化。
于是,张晓琴决定为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背后的传承者撰写小传。全书共分为12章,每章聚焦一位传承人,独立成篇。她在后记中写道:“十二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人生领域不同,对传承的热爱和执念却是相同的。”将他们汇聚一堂,让传承人为自己“发声”,最终铸就了《执念》的交响乐章。张晓琴在每章中,以自己与传承人的交往故事作为引子,随后自然过渡到传承人第一人称的深情自述,最终以她自己的文化洞察作为结尾。这种主体性叙事模式突破了非遗书写中常见的他者化视角,成功构建了一个倾听与对话的完整闭环。例如,在庆阳唢呐代表性传承人马自刚的篇章中,作者首先以“黄土坡上跃动的铜音”生动描绘其演奏场景,接着由马自刚讲述如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唢呐曲牌,最后再回到作者的叙述中,“这一次,马自刚在古老的庆阳唢呐中融入了一种现代音乐元素,然而,那种厚重感一点也没有变”,三层叙事如同镜头的推拉,既展现了田野调查的严谨性,又兼具文学表达的感染力。
书中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虽技艺各异,却共同诠释着甘肃非遗的时代价值。“皮影大师”高清旺不仅复原了唐代石色皮影技法,还为传统皮影增添了多种过渡色彩;“道情王子”许明堂在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传播道情皮影时,依然坚守“老戏七分传统”的底线;香包传人刘兰芳将香包称之为一种母亲文化,她说她绣制香包就是因为对母亲的爱与纪念;宝卷传人代兴位在暴洪中抢救宝卷的细节,彰显了宝卷作为精神皈依的强大力量。这12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背后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就是非遗传承的本质,是人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寻。这正是《执念》让人动容的地方所在。他们的执着与坚守,不仅让非遗得以延续,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思考生命意义的视角,他们的故事更体现着非遗的生命力与传承价值,以及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执念》中彰显着非遗中的陇原匠魂,但他们身上传统技艺的当代生长则具有更大的启示意义。书中董贤孝重写《天河配》唱本,不仅承载着民间伦理,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精髓,更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其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而汪莲莲的花儿进校园活动,将传统民歌引入教育体系,让年轻一代在耳濡目染中感受非遗的魅力,为非遗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带动妇女就业的香包刺绣合作社、罗宏的羊皮筏子漂流体验项目以及魏永宏开展的太平鼓青少年培训,这些不仅使非遗得以传承,更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与活力。这正是甘肃在非遗保护方面展现出的智慧。
因此,《执念》所记录的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展现出甘肃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精神风貌。张晓琴通过文字完成的,不仅是对陇原非遗的记录,更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诠释,那些执着的生命叙事,正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力量。这个意义上讲,该书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兼具人文温度与实践智慧的新范式。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