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秦州区大门镇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聚焦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目标要求,在特色产业培育、和美乡村建设、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夯基础、添活力,努力开拓乡村振兴新局面。
近年来,秦州区大门镇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聚焦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目标要求,在特色产业培育、和美乡村建设、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夯基础、添活力,努力开拓乡村振兴新局面。
眼下,正是大门镇1000亩白芸豆迎来大丰收的时节,记者在王沟村至田于村“白芸豆产业线”看到,道路两旁的豆田里结满豆角,长势喜人。村民穿梭在豆田间,熟练地采摘白芸豆。往返于村子与豆田的农用车,满载着豆角,每天有30余吨白芸豆发往陕西、山东等地。据悉,按照目前每斤2元的收购价计算,今年大门镇的白芸豆产值预计将达到800万元。
“今年以来,我镇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区粮食、川区蔬菜、山区中药材、重点区花卉、适宜区养殖’产业布局调整,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累计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实施农业产业项目4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个、和美乡村建设项目1个、财政综改项目3个,有力加快乡村建设进程。我们把耕地流出整改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抓手,坚决扛起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深入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抓好18870亩冬小麦种收保障的同时,新建千亩玉米种植示范点2个、500亩玉米种植示范点2个,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4.46万亩以上。”秦州区大门镇党委书记开霞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大门镇将玫瑰产业作为特色产业来培育。在上街村金满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玫瑰纯露蒸馏车间,一股浓郁的玫瑰花香扑鼻而来,蒸馏好的玫瑰纯露整齐排列,等待外地客商前来收购。在大门镇田于村的鲜切玫瑰产业园里,11个品种9万多株鲜切玫瑰正热烈绽放,满园芬芳。工人们忙着对鲜切玫瑰进行裁剪、打包,为销售做好前期准备。
“连翘建园2300亩,种植药材冬花1000亩,新建储存量200吨保鲜冷库一座,完善田于鲜切玫瑰连栋温室大棚基础设施,成功试种11个品种,年采花三茬预计100万支左右。坚持延链补链强链,持续提升油用玫瑰种植基地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研发玫瑰精油等系列产品,形成种植、观光、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秦州区大门镇党委书记开霞说。
今年以来,大门镇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结合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统筹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公共服务优化升级、基层治理水平提升等工作,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走进王沟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错落有致的乡间民居、色彩鲜艳的墙壁绘画,整个村庄处处彰显着美丽宜居的景象。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施王沟村和美乡村建设。在工程建设当中,我们以做美做精村庄美化,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功能为重点,整合项目资金474.16万元,全方位实施雨污合流盖板铺设工程、白改黑沥青路面建设工程、人行道建设工程、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产业强村工程,秋季补齐绿化短板,实现村庄美化、绿化、亮化全方位落实。紧扣镇区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划定线内经营标线2200米,规划机动车位10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8处,栽植行道树3200株,栽花植绿12.8公里,购置环卫设备50套,累计投入资金36.5万元,镇区人居环境整治取得实质性效果。”秦州区大门镇党委书记开霞说。
展望未来,大门镇将持续推进粮食、蔬菜、中药材、花卉、养殖五大产业的优化升级,把特色产业发展与和美乡村建设协同推进,全力打造乡村秀丽、乡风文明、生态优良的历史文化古镇和生态文明新镇,为乡村振兴不断筑牢根基,增添活力。
“下一步,我镇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三农’工作精神和区委部署安排,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坚决守牢‘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和社会和谐稳定’三条底线,聚焦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目标要求,聚力‘主导产业增优势、和美乡村出亮点、基层治理促和谐、民生保障强水平、党建引领聚合力’等重点工作,奋力拼搏,开创全镇‘三农’工作的崭新局面。”秦州区大门镇党委书记开霞说。(记者 刘武锋 实习记者 张董静怡)
来源:秦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