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京的梅雨季总是带着股黏腻的潮气。2023年8月15日,靖国神社的石阶上,又有西装革履的身影弯下腰去。供桌上摆着酒盏与米饭,香炉里飘出的烟雾裹着"终战纪念日"的木牌,模糊了"侵略"与"战败"的边界。86岁的山田太郎站在人群外,枯瘦的手指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
东京的梅雨季总是带着股黏腻的潮气。2023年8月15日,靖国神社的石阶上,又有西装革履的身影弯下腰去。供桌上摆着酒盏与米饭,香炉里飘出的烟雾裹着"终战纪念日"的木牌,模糊了"侵略"与"战败"的边界。86岁的山田太郎站在人群外,枯瘦的手指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他穿着破棉袄蜷缩在南京城的断墙下,身后是堆成小山的尸体,最上面那个孩子的脸,和他孙子的出生照有七分相似。
这是历史最残忍的叠影:当日本右翼分子在神社的鸟居下合十时,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哭墙"前,来自中国的参观者正用指尖轻轻抚摸刻在墙上的名字,有人哭到说不出话,有人把带来的白菊轻轻放在地上。两个时空的声音在历史的裂缝里碰撞,一边是"无罪"的祈祷,一边是"不忘"的呜咽。
一、未被清洗的战争基因:东京审判的遗憾与历史的债务
1946年5月3日,东京巢鸭监狱外的梧桐叶正绿得发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席上,28名甲级战犯被押上被告席。但这场被称为"世纪审判"的审判,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致命的漏洞——美国主导的审判团队出于冷战思维,将裕仁天皇排除在被告名单之外,731部队的细菌战罪行被刻意隐瞒,大量参与战争的财阀与政客以"证人"身份全身而退。
更讽刺的是,那些真正双手沾满鲜血的战犯,在审判结束后竟以"政治家""学者"的身份重返日本政坛。东京审判结束时,记者拍到东条英机在囚车上回头微笑的照片,后来他自杀未遂,却在狱中写下"以死谢罪"的遗书,最终却被盟军医院抢救过来。这些"幸存者"中的许多人,在战后数十年间逐渐渗透进日本政府、自卫队和媒体,形成了盘根错节的"战争美化集团"。
于是我们看到:1957年,曾指挥南京大屠杀的松井石根被日本右翼势力称为"大东亚战争指导者";1985年,中曾根康弘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开创了战后首相正式参拜的先例;2013年,安倍晋三在二战结束68周年之际,公然以"内阁总理大臣"名义向靖国神社献祭供品。这些行为不是简单的"政治作秀",而是一场持续78年的"历史修正主义"运动——他们试图用"文明开化vs野蛮清廷"的叙事改写甲午战争,用"自存自卫"的说法粉饰太平洋战争,甚至将"慰安妇"污名化为"自愿的战地护士"。
在广岛和平纪念公园,有一面"和平之墙",上面刻满了全球爱好和平人士的留言。一位中国老人的留言这样写道:"我爷爷是被日军刺刀挑断肠子死的,他临终前说'要记着,别让他们的刀再举起'。可你们连'对不起'都不肯好好说。"这段话被刻在墙的最下方,旁边是一行歪歪扭扭的日文:"那场战争是双方都有错的。"
二、美国的提线木偶:从"战败国"到"印太急先锋"的蜕变
1951年9月8日,旧金山湾的游艇俱乐部里,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举着香槟,与日本首相吉田茂碰杯。《旧金山和约》在此签署,这份由美国主导的对日和约,彻底改变了日本战后命运——它不仅免除了日本对亚洲各国的战争赔偿(仅美国获得了琉球群岛的施政权),更将日本绑定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不沉航空母舰"。
从此,日本的自卫队从"防御性武装"逐步异化为"进攻性力量"。1997年,美日修订《防卫合作指针》,首次明确将"台海问题"纳入"共同关切";2015年,日本国会通过新安保法,解除了"集体自卫权"的限制;2022年,岸田文雄政府宣布将防卫费占比从1%提升至2%,计划采购400枚"战斧"巡航导弹,将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改装为轻型航母。这些动作的背后,是美国五角大楼的军事顾问在东京防卫省的办公室里,用红笔在地图上圈出南海、台海、朝鲜半岛的关键节点。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正在成为美国"印太战略"的"战略支点"。2023年5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访问菲律宾,承诺提供5万亿日元(约36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6月,日本自卫队与美军在冲绳附近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模拟"阻止外国军舰进入台湾海峡";7月,日本与澳大利亚签署《互惠准入协定》,允许双方军队自由进入对方领土。这些动作串联起来,正好构成一条从日本列岛出发,经菲律宾、澳大利亚延伸至南太平洋的"锁链",而锁链的另一端,紧紧攥在美国手中。
在横须贺海军基地,停泊着美国第七舰队的核心战舰"里根"号航母。不远处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基地里,"摩耶"级宙斯盾驱逐舰正在调试最新的"标准-6"导弹。一位在基地工作的日本老工人告诉我:"我父亲当年修过美军飞机,他说那时候日本只是个'被打瘸的看门狗';现在呢?我们给美军修F-35战机,给他们提供卫星情报,连自卫队的训练大纲都是美国人写的。他们说我们是'伙伴',可我看,不过是换了条更粗的铁链。"
三、危险的复活:当"狼狗"开始磨牙
2024年年初,日本陆上自卫队在宫古岛部署了"爱国者-3"反导系统,射程覆盖东海大部分区域;3月,日本防卫省宣布将在西南诸岛新建两处弹药库,储存"12式反舰导弹";4月,日本与北约签署"个别伙伴合作计划",成为北约在亚太地区的"准成员国"。这些军事动作的背后,是日本右翼势力的野心在膨胀——他们不再满足于"自卫",而是想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打手",用军事力量为日本的"正常国家化"铺路。
更令人心惊的是,日本正在重构历史叙事。2023年4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了新版历史教科书,将"南京大屠杀"描述为"南京事件",称"死亡人数存在多种说法";将"慰安妇"问题轻描淡写为"战时特殊制度下的女性";甚至将太平洋战争定义为"为了打破欧美殖民统治的解放战争"。这些篡改历史的行为,不是简单的"学术争议",而是在为军国主义招魂——当年轻人从小被灌输"我们是受害者"的叙事,当"侵略"二字从教科书中消失,战争的毒瘤就会再次生根发芽。
在首尔的西大门刑务所旧址,陈列着一面特殊的墙,上面刻满了被日军强征的韩国劳工的名字。一位白发苍苍的韩国老人指着墙上的名字说:"我父亲14岁被抓去修泰缅铁路,回来时只剩半条命。他说,日本兵用刺刀挑着饭团,喊着'饭团换命',可那些饭团里掺了沙子,吃了会拉肚子。现在日本人不承认这些,他们说'没有证据'。可我们的伤口,就是证据啊!"
四、历史的拷问:谁来终结这场未完成的清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但诏书中通篇没有"投降"二字,更没有"道歉"。78年过去,当年的战争加害者中,最后一批亲历者正在陆续离世。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仅剩30余人,731部队的受害者家属仍在等待真相,慰安妇幸存者平均年龄已超过90岁。当历史的证人逐渐消失,那些试图篡改历史的人,正在加速历史的"失忆"。
但正义或许会迟到,却永远不会缺席。2023年11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在日内瓦召开会议,中国代表提交了《日本对战争受害者赔偿问题》决议草案,获得71国支持;韩国最高法院判决日本三菱重工赔偿二战期间被强征的韩国劳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持续推动"慰安妇"问题国际诉讼。这些行动都在证明:历史不会因为加害者的沉默而被遗忘,正义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力量。
在上海的"拉贝故居",保存着一本1937年的日记。德国商人约翰·拉贝在日记中写道:"我看到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但我也在黑暗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芒——中国平民互相搀扶着逃生,日本士兵中有善良的人偷偷给我们送食物。"今天的我们,同样需要在历史的黑暗中寻找光芒:那些在南京城墙上插下青天白日旗的中国士兵,那些在731部队实验室里偷偷记录罪证的医生,那些在广岛核爆废墟中重建家园的日本民众,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战争可以摧毁生命,但无法摧毁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站在2025年的夏天回望,历史的伤疤依然清晰。东京街头的"和平钟"每年8月15日都会被敲响,但钟声里混杂着右翼分子的口号;靖国神社的樱花每年春天都会盛开,但花瓣落进供桌的酒盏里,总让人想起南京城外的桃花——1937年的春天,那里的桃花开得正艳,可桃花树下,是成堆的尸体。
革命先辈们在抗战中流的血,不是为了让历史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是为了让侵略者成为"正常国家",更不是为了让亚洲重新回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和平的阳光,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守护这阳光,不让它被战争的阴云遮蔽。
当日本的"狼狗"再次张开嘴露出獠牙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恐惧,不是妥协,而是记住:真正的强大,不是武力的威慑,而是对历史的敬畏;真正的和平,不是加害者的"忏悔",而是受害者的尊严得到尊重。
因为,所有忘记历史的民族,终将被历史忘记;所有纵容邪恶的国家,终将被邪恶吞噬。
来源:小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