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疗卫生一直以来都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兰州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通过多种措施,加大对基层投入力度,推动完善医保相关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医疗卫生一直以来都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兰州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通过多种措施,加大对基层投入力度,推动完善医保相关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如今,在县乡卫生院乃至不少村卫生室,医生们轻点鼠标,便可通过云HIS系统为村民调取健康档案。身后,配备B超机、血氧仪的诊断室与几年前“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老三样”的窘境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变化正是落实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乡村两级医疗卫生的建议》的缩影。
今年以来,我市推动村卫生室标准化全覆盖、乡镇卫生院设备升级、村医待遇提升,并通过医共体巡诊、中医药下沉、智慧医保等举措,让“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照进现实。
联合督办见证“家门口看病”幸福成色
基层群众能否在家门口看上病?就诊质量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近日,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和市属主流媒体,就市人大代表高昀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乡村两级医疗卫生的建议》的办理情况开展联合督办。
督办组一行首先来到七里河区黄峪中心卫生院。刚踏入卫生院的大门,便能看到前来就诊的村民们有序地在各个科室门口排队等候。导医台的工作人员耐心地为村民指引着方向,解答他们的疑问。走进门诊大厅,墙上张贴着各种健康宣传海报和就诊流程指示图,一目了然。“为改善就医体验,我们还增置了爬楼机设备,方便行动不便患者上下楼。”卫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黄峪中心卫生院是黄峪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全镇13700余人的基本医疗、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几年来,卫生院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用贴心服务赢得了辖区群众的广泛认可。“以前做个血常规都得跑市区,现在卫生院就能做,结果出来还快,太方便了!”刚做完检查的村民王大爷拿着报告单笑着说。
为破解基层诊疗设备不足的难题,近三年来,卫生院陆续引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影像系统、超声诊断仪等现代化设备,开设了全科、儿科、中医科、康复理疗科等12个临床科室,基本实现常见病、慢性病的就近诊疗。同时,通过与市区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每周有专家下沉坐诊,远程会诊系统也让疑难病症能快速对接上级资源,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走进八里镇卫生院,候诊区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健康科普知识,药房窗口前居民有序取药,家庭医生诊室里正细致为老人解读体检报告……这幅忙碌而有序的画面,正是八里镇卫生院扎根基层、守护辖区百姓健康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八里镇卫生院大力发展中医特色服务,新增了针灸、艾灸、刮痧等传统中医适宜技术,还引进了蜡疗、温针电针治疗等新技术,为辖区居民提供了更丰富的中医诊疗选择。
记者注意到,在中医诊疗区,浓郁的中药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几位村民正躺在治疗床上接受针灸治疗,医生一边熟练地操作着银针,一边询问村民的感受。一位正在接受治疗的大爷笑着说:“以前要看中医得跑老远的路去城里大医院,现在家门口卫生院就有这么好的中医服务,还能走医保,太方便了。”同样,腿脚不便的李先生也为卫生院医生点赞。他说:“独自去医院对我来说很困难,现在社区卫生院医生定期上门问诊,做医疗检查,真是太方便了。”
从人大代表郑重建议,到基层医疗悄然焕新,兰州市正把“家门口看病”的幸福图景,一笔一划转化为乡亲们触手可及的健康现实。
代表建议加速推动乡村医疗强基提质
作为《关于加快发展乡村两级医疗卫生的建议》的提出者,参与此次督办的市人大代表、永登县人民医院院长高昀,对“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这一民生愿景逐步成为现实倍感欣慰。
谈及提出该建议的初衷,高昀说,“尽管近年来我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乡镇和村两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配置相对滞后,优质医疗卫生健康资源稀缺,受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制约,存在专业技术人员‘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情况,医疗服务、救治能力都相对较低。”
因此,高昀建议,加大市级资金投入,支持、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镇村两级救治能力。加大乡镇、村级卫生队伍的培训力度,通过医共体的建设,县级医院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巡诊方式带动提升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水平,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的目标,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目前,这些建议已被市卫生健康部门全面采纳,并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推动其落地见效。据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共有114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能力标准,达标率95%;有26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达标率21.5%;共有356家村卫生室达到国家能力标准,达标率53.53%。向上争取资金171万元用于3县6家基层医疗机构急诊、老年病等特色科室建设。市级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2025年新建13个,维修改造5个,目前均已全面开工。
此外,我市全面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各县区稳步实施、有序推进,目前已有8个县区组建起10个医共体。这些医共体以县级医院为核心枢纽,乡镇卫生院为重要节点,村卫生室为基础网底,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卫生服务协作体系,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城乡间高效流动。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影像、心电、检验等县域医学中心的支撑,检查检验信息已实现县乡互通共享。“乡镇检查、县级诊断、乡镇治疗”的服务模式初步落地,为群众节省了奔波之劳。
同时,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医共体总医院派驻专家、“万名医护下基层”等政策精准发力,8支市级帮扶队、40支县级帮扶队与22支巡回医疗队共计575名医护人员,以柔性帮扶方式深入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这支流动的医疗力量,正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城市同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让便捷优质的医疗保障触手可及。
为了让乡村医生队伍更稳定、岗位更有吸引力,我市给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开了条“绿色通道”——免试就能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采用“乡聘村用”模式,还能按流程申报事业编制,让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
大学生乡村医生的专项招聘也有了好消息,各县区已经和38名大学生乡村医生签下事业单位聘用合同,随着新鲜血液正不断注入乡村医疗一线,乡村医疗的“守门人”队伍已然越来越专业。
对于今年以来我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果,高昀认为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他也表示,乡村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多年逐步实现。“下一步,还是希望地方政府能够继续加大对于乡村两级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方面持续发力,以此加快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水平的步伐。”
■记者手记
乡村医疗升级绘就民生温暖底色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就医环境的每一次迭代升级都如同暖阳洒落田间,悄然承载着乡镇居民对美好生活最质朴也最殷切的向往与期盼。
虽路途尚远,每一步踏实前行都凝聚改变之力——乡村的健康长城,根基需夯实,民心可丈量。正如参加此次督办的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阳波所言:“当村民头疼脑热时,第一个想到的不再是县城医院,而是村口那间白墙蓝瓦的卫生室,这便是改革最有力的答卷。”
这短短一句话的背后,是医疗资源下沉带来的便利,是乡村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见证,更是无数村民从“看病难”到“看病易”的真实蜕变。
当家门口的卫生室能接住村民的健康需求,当“小病不出村”从愿景变为现实,这份藏在白墙蓝瓦间的安心与踏实,正是乡村振兴中最温暖的民生底色,也是改革成果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兰州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