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师生紧扣“融通湾区·涉外法治新视界”主题,在粤港澳大湾区成功开展了一场富有成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大湾区经济网8月5日讯(编辑 李鹏飞 通讯员 余波)7月,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师生紧扣“融通湾区·涉外法治新视界”主题,在粤港澳大湾区成功开展了一场富有成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据悉,师生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湾区建设的关切指引,创新采用“沉浸式实践”模式,聚焦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搭建跨文化对话平台、提升新青年全球胜任力,深入湾区高校、法治机构、标杆企业及人文地标,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深刻体悟中国文化的底蕴、中国理念的智慧与中国方案的实践伟力。
校际融通:共筑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新高地
实践团首先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顶尖学府,先后到访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及深圳大学,围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核心议题开展深度对话与经验互鉴。
期间,实践团与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院长林峰教授、副院长丁春艳教授等师生聚焦“区域法治协同与涉外人才培养”,碰撞思想火花,探索人才融通机制;与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赵云教授等深入交流“国际化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挖掘湾区教育合作新思路;在澳门城市大学,围绕“涉外法治建设与产业协同发展”跨领域主题展开研讨,并聆听“数字化转型升级”前沿报告,触摸湾区发展新脉动;与深圳大学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尹玉海教授、余 佳颖老师及北京市君泽君(深圳)律师事务所伍梦益律师共话学术前沿,为湾区法治人才共育增添新注脚。
实践融通:淬炼服务湾区发展的法治应用真本领
实践团深入粤港澳法治实践前沿,行程密集,收获丰硕。
在2022感动香江人物、学院兼职教授傅健慈及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曼琪的引领下,实地探访香港立法会、旧中区警署、终审法院等历史地标,深刻感悟湾区法治发展的历史纵深与“一国两制”下法治实践的独特优势,体认三地法治体系的协同与融通。
实践团还走访香港法治·教育科技促进会、天平教育基金会及知名涉外律所,学习借鉴香港在法律服务创新与跨境事务处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促进湾区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
实践团走进深圳国际仲裁院(SCIA)、广东良马律师事务所、北京大成(深圳)律师事务所及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深入学习湾区在国际仲裁机制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实战培养等方面的领先实践,重点探讨了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及应对国际工程项目法律风险与争端的解决方案,提升服务湾区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能力。
文脉融通:厚植心系家国胸怀天下的全球胜任力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始终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次“融通湾区·涉外法治新视界”暑期社会实践成功组织师生深度对接粤港澳三地的顶尖法治教育资源与实践平台,正是学院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实践活动不仅聚焦专业,更注重人文素养与全球视野的塑造。师生们在澳门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大三巴牌坊、香港太平山等地开展人文调研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刻体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的血脉联系,增强了传播中国法治建设成就、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
此次粤港澳大湾区“沉浸式实践”之旅,不仅为法学院师生提供了宝贵的跨文化对话交流场景,更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中国法治理念与实践方案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服务“一带一路”与“走出去”中的强大生命力和国际影响力。未来,法学院将持续强化实践育人成效,讲好湾区故事,持续放大实践成果,为服务国家战略输送更多政治坚定、专业精湛、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卓越法治人才,让青春力量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绽放光彩。
来源:前沿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