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笑一笑,十年少”这句古谚我们耳熟能详,却鲜少有人深究其背后蕴含的厚重哲学与心理学根基。笑口常开,远不止是情绪的外在表达,它深植于人类应对世界困境的古老智慧中,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主动回应。
《“笑口常开”的哲学智慧:超越快乐的精神韧性》
“笑一笑,十年少”这句古谚我们耳熟能详,却鲜少有人深究其背后蕴含的厚重哲学与心理学根基。笑口常开,远不止是情绪的外在表达,它深植于人类应对世界困境的古老智慧中,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主动回应。
一、笑:认知重构的哲学艺术
在命运的巨轮前,人们常常感觉渺小无力。而笑的智慧,首先体现在对认知框架的主动调整上。
1.斯多葛的“内在堡垒”与笑的守护
古罗马哲人塞内加曾言:“我们受苦不是由于事情本身,而是由于我们对事情的判断。”斯多葛学派强调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倡导在不可控的外界侵袭中守护心灵的宁静。这种“内在堡垒”的构建,正是笑的深层土壤。面对无法更改的困顿,真正的笑并非盲目乐观,而是一种清醒的接纳与内在的释然。它如同心灵的一道柔性屏障,将外在的风暴转化为内在的平静力量。
2.禅宗的“破执”与顿悟之笑
禅宗公案常以看似荒谬的言语点化世人,其核心在于“破执”——打破对固有概念、逻辑、自我及外物的僵化执着。当人陷入“我执”的困局,因得失荣辱而痛苦时,一个顿悟的契机往往带来会心一笑。这笑声是认知枷锁突然松脱时的轻盈,如同庄子笔下“得鱼忘筌”的豁然开朗——当我们领悟了真义,便可放下僵化的思维工具(筌),回归生命本身的流畅与自在。
二、笑:存在困境的超越性姿态
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直面人生的荒诞、孤独与无意义感,而笑恰恰提供了独特的超越路径。
1.加缪的“荒诞”与反抗之笑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描绘了人类面对荒诞处境的图景:西西弗日复一日推石上山,巨石又不断滚落,象征生命的徒劳。然而加缪指出:“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必须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这种幸福何在?在于清醒认识荒诞后,依然选择投入生活本身。笑,尤其是黑色幽默或自嘲,便是一种清醒的反抗姿态。它不否认痛苦,而是在承认荒诞的同时,以笑声消解其绝对的压迫性,宣告精神的不屈。面对无法根治的疾病或生活的意外重击,一个苦涩却坚定的微笑,便是对命运无声而有力的宣言。
2.克尔凯郭尔的“信仰骑士”与信心的微笑
克尔凯郭尔区分了面对恐惧与绝望的两种态度:审美的人沉溺感官逃避,伦理的人依赖理性规范,而“信仰骑士”则跃入看似荒谬的信仰。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甚至绝境,信仰骑士选择“因荒谬而信”,在恐惧与战栗中依然怀有对更高意义的信心。这种信心并非盲目的乐观,而是穿透绝望深渊后的一种深邃平静。这种状态常伴随一种深沉、安宁的微笑,那是灵魂在惊涛骇浪中找到锚点后的笃定,是穿越精神黑夜后对黎明的无声确信。
三、笑:联结与共生的仪式
笑不仅是孤独个体的超越,更是人类建立联结、形成共同体的强大纽带,具有深刻的“仪式性”力量。
1.涂尔干的“集体欢腾”与共同体之笑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原始宗教时发现,集体仪式中人们通过共同的歌唱、舞蹈、呼喊达到高度兴奋的“集体欢腾”(Collective Effervescence)状态,从而强化社会团结与集体认同。共享的笑声正是这样一种强大的“社会粘合剂”。节日庆典中的欢声笑语、朋友相聚时的开怀畅谈,甚至陌生人因一个共同笑点产生的瞬间默契,都在无形中消融隔阂,构建起“我们”的共同体意识。笑声编织了一张无形的网,让个体感受到归属与支持。
2.巴赫金的“狂欢节”笑声
颠覆与平等的力量:俄国文论家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狂欢节”理论。在狂欢节期间,日常的等级、规范被暂时悬置,小丑成为国王,严肃被戏谑取代。这种全民性的、充满戏谑与颠覆色彩的笑声,具有强大的解放力量。它打破了社会常规的束缚,提供了一种“颠倒的世界”图景。这种笑声不是简单的娱乐,而是一种对僵化秩序的心理疏解,一种对人性本真状态的暂时回归,在笑声中,人人获得了一种短暂却珍贵的平等体验。
四、笑口常开的实践智慧:让哲学落地
将“笑口常开”的哲学智慧融入日常,非指强颜欢笑,而是培养一种深层的生存艺术:
1.培养“观察者之眼”
当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汹涌而至,尝试后退一步,像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的念头和感受。这种略带距离感的觉察本身,常能带来一丝幽默化解的可能。如同庄子梦蝶后的沉思: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视角的切换,往往带来困扰的松动。
2.拥抱“不完美”
放下对自身、他人和生活的苛求完美。允许自己犯错,理解他人的局限,接纳生活的波折。将“不完美”视为人类处境的常态而非缺陷,自嘲与宽容便能自然生发。如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却在《定风波》中笑对风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通达,源于对人生不完美的深刻体认。
3.主动“联结与分享”
有意识地寻找能引发积极共鸣的环境和人群。与幽默豁达的人交往,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或小烦恼(常能转化为笑料),参与能带来集体欢乐的活动。让笑声在人与人之间自然流淌,滋养彼此。
4.寻找“荒诞中的光”
当遭遇巨大挫折或深感荒诞时,试着寻找其中一丝微妙的、不合逻辑的、甚至荒谬的细节。这种发现本身,便是一种对困境的认知重构,为黑色幽默或释然之笑提供可能。如同西西弗在山顶短暂驻足,回望滚落的巨石时,嘴角那抹洞悉命运后依然选择前行的微笑。
5.浸润于智慧与艺术
多接触富含幽默智慧的哲学文本、文学作品(如庄子、拉伯雷、马克·吐温)、喜剧艺术(卓别林式的“悲喜剧”)。这些作品展现了人类如何在困境中运用幽默作为生存策略,提供丰富的滋养与启迪。
笑口常开的智慧,是心灵在混沌世界中的主动塑形。它融合了斯多葛的坚韧、禅宗的顿悟、存在主义的勇气、社会学的联结。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实践这份智慧,便能在生活的起伏中,不仅以笑声回应美好,更以笑声穿透阴霾,于存在的幽深处点燃一簇永恒不灭的精神火焰。这火焰不承诺消除所有痛苦,却赋予我们一种深沉的力量,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能选择一种充满韧性与温度的行走姿态。
丁俊贵
2025年8月5日
来源:觉悟兴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