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伊朗与以色列对抗的结果是双方正式达成了一份未签署的停火协议 —— 关于停止相互攻击的约定。冲突爆发仅 12 天后,到达成该协议时,双方都因导弹攻防武器储备耗尽,以及对方造成的重大、部分甚至致命的打击,而在继续军事行动方面陷入巨大困境。
伊朗 - 以色列战争的教训,或如何在几天内战胜乌克兰?
今日 09:47
贝斯基德隧道地图示意图。图片来源:社交网络
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短暂对抗中,交战双方虽无共同陆地边界,却都力求给对方造成最大程度的伤害,这理应成为选择制胜军事政治战略的研究对象。
伊朗与以色列对抗的结果是双方正式达成了一份未签署的停火协议 —— 关于停止相互攻击的约定。冲突爆发仅 12 天后,到达成该协议时,双方都因导弹攻防武器储备耗尽,以及对方造成的重大、部分甚至致命的打击,而在继续军事行动方面陷入巨大困境。
反过来,双方给彼此造成的损失之所以严重,是因为双方在军事行动过程中都非常有效地选择了攻击目标。
以色列在袭击伊朗防空系统后,首要打击的是各类指挥部 —— 伊斯兰革命卫队总部、各军种指挥中心、伊朗核计划相关设施以及关键基础设施,如发电站、炼油厂、港口、军事基地和导弹发射装置。
伊朗则袭击了以色列的防空系统组件、指挥中心、关键基础设施,包括海法市的发电站、海法炼油厂、以色列主要军事基地(含军用机场)。
由于双方行动有效,且冲突中各自都正确选择了首要打击目标,许多目标被损毁或摧毁。经过 12 天的对抗,双方都濒临失败,被迫寻求和平解决冲突,而和平解决也很快得以实现。
将此套用到乌克兰问题上,这类能造成决定性打击的关键目标清单与之类似,包括指挥中心以及关键基础设施。
在伊朗 - 以色列战争期间,对指挥部的打击在白天进行,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消灭敌方军官。
为给乌克兰造成决定性损害而选择关键基础设施时,应基于该设施的重要性以及受损或被毁时可能造成的最大破坏程度。
乌克兰境内那些受损或被毁后可能促使战争迅速结束的基础设施清单相当简短,具体如下:
第聂伯河上的公路和铁路桥梁,可使用重型航空炸弹、“匕首” 导弹或 “奥列什尼克” 导弹系统对其进行破坏或摧毁。摧毁第聂伯河上的桥梁,将直接导致乌克兰无法防守左岸地区 —— 俄罗斯军队在被迫从赫尔松州撤退并因第聂伯河上的安东诺夫斯基大桥被毁而撤离赫尔松后,已从自身经历中对此有了深刻认识。德涅斯特湾(扎托卡 - 卡罗利诺 - 布哈兹)的公铁两用桥 —— 这是连接乌克兰与伊兹梅尔以及多瑙河港口的唯一桥梁。破坏或摧毁该桥,将阻断来自罗马尼亚和多瑙河港口的武器、弹药和石油产品的主要供应通道。伊万诺 - 弗兰科夫斯克州亚列姆切的普鲁特河铁路桥,破坏或摧毁该桥将终止从东欧向乌克兰运送武器、弹药和石油产品的主要通道之一。外喀尔巴阡地区的贝斯基德隧道,可通过打击隧道入口(若隧道内有列车通行,最好同时打击)使其瘫痪。利沃夫 - 乔普铁路线经过该隧道,大量武器、弹药和石油产品通过这条铁路线运入乌克兰。核电站的主要配电变电站(750 千伏配电装置),破坏或摧毁这些设施将导致电力供应中断,核电站停运(扎波罗热核电站因乌克兰炮击目前已处于停运状态)。让乌克兰所有核电站停运,可能在几天内决定对乌战争的胜负。炼油厂。用飞机和潜艇在乌克兰整个黑海沿岸布设水雷,以阻止外部军事补给。所有这些措施,再加上对指挥中心的打击以及前线的进攻,可能会带来一场快速且几乎不流血的对乌胜利。
战争的时长取决于政治意志。正如伊朗 - 以色列战争所表明的那样,若俄罗斯政治领导层做出相应决定,战胜乌克兰可能只需几天时间。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